Moyashi:九龍城寨進行曲(二)——宮本隆司攝影展

A+A-
位於九龍寨城公園內的舊城模型。 圖片來源:@Chris/Flickr

去年 5 月至 7 月,「宮本隆司:九龍城砦攝影展」於東京品川 Canon 畫廊舉行。展覽尾段的 7 月 2 日有個講座活動,題目是「世界文學中的九龍城寨」, 講者除了宮本隆司,還有慶應大學文學教授巽孝之。展覽免費入場,但講座需要事前登記,先到先得。筆者太遲申請,講座早已滿人。明明有 300 人的空缺也極速滿員,九寨的魅力果真多年不減。

無法參加講座,惟有單逛攝影展。展出的基本上就是攝影集的放大版,據稱 Canon 用了某部特別的機器印刷,奈何筆者非理科專業,技術說明是強人所難。另展覽不准拍攝,諒筆者無法分享現場。場地沒有多大,逛了半個小時,正當想離開之際,講座剛好完結,巧遇宮本與幾個工作人員在展覽場門口寒暄。筆者膽粗粗搭話,與宮本談了幾句,為自己一直以來的幾個問題求解答。

宮本隆司鏡頭下的城寨。 圖片來源:Canon

在「九龍城砦」相集中,建築物是主體,有外圍拍攝的九寨全貌,也有內部佈滿水管、曲折的通路。但「人物」在裡面多似鬼魅,面部表情很少看得清,活像一縷煙。筆者問宮本,當時是不是意圖排除「人」的存在,借此突出「建築」本身?宮本的答案非常簡單:「因為當時沒有開閃光燈,亦沒有刻意打斷被攝者的活動,於是曝光後就變了鬼影,沒有特別想排除人的意圖。」

攝者無意,觀者有心。雖是無心之舉,但筆者認為這擴大了九寨在文化引用中的自由度。對比 Greg Girard 的 City of Darkness 飽和的色彩處理,以及對居民生活的詳細採訪,黑白相片的「九龍城砦」突出了蒼涼感,居民如幽靈般遙不可及。強調「建築」而排除「人」的畫面中,使九寨成為不同作品的城市背景,而居民的生活則成為可替換的故事。

早於 80 年代末已出初版的「九龍城砦」,相片中的影象處理,或多或少與九寨神話的誕生脫不了關係。時至今日,「九龍城砦」仍然是重要的參考資料。筆者再問宮本,現今流行文化中的九寨,與當時拍攝的有分別嗎?宮本明確地回答:「早已經是兩回事了。」九寨或者是曾經在香港土地上存在過的都市,但在歷年的文化創作後,影象漸漸脫離本體,成為一個獨立的想像載體。加上香港九寨早已不復存在,哪個是「本體」,誰能簡單說得清?

一年後,7 月 17 日的「九龍城砦」再版記念講座中,筆者有幸再遇宮本隆司,另文再述。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