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你想像要快到的電動車

A+A-
Volvo 油電混合車 圖片來源:路透社

今年 4 月,港府大減電動私家車首次登記稅寬免額,由全免下調至上限 97,500 元。中國自 2017 年起亦逐步收緊電動車補貼,至 2020 年完全取消。年初中國公布相關消息的時候,許多人以為中國的電動車熱潮將要煞停。而去年,電動車佔全球私家車銷售量不足百分之一,主要受制於高昂的前期成本。

但電動車熱潮近日又再熱鬧起來。Tesla 與福士汽車相繼揭露了在 2025 年前增產電動車的計劃,瑞典老字號 Volvo 日前也宣布將逐步淘汰傳統內燃機引擎,2019 年只會推出電動車和油電混合的新車款,目標 2025 年銷量要達到 100 萬部。Volvo 於 1999 年賣給福特集團,於 2010 年則由中資吉利集團完全收購,成為集團旗下品牌。吉利為現時中國最大民營汽車生產企業,2013 年進軍電動車市場,2016 年至今股價飆升了 4 倍。即使以市場佔有率來計 Volvo 仍屬小眾,其大膽決定卻得到了市場注目。

北京汽車與德國車廠 Daimler 於今年 7 月達成協議,Daimler 將引入其純電動汽車產品到北京奔馳,雙方共同對北京奔馳增加 50 億元人民幣投資。

生產成本降 關鍵在電池

彭博新能源財經的報告指,受惠於更便宜的電池,以及中國與歐洲的零排放汽車政策,電動車的未來價格將會比想像中下降得快。該研究團隊預計,即使在沒有補貼之下,甚至不計算省油的優勢,在 2025 年至 2030 年間,電動車的價格也將降至相當於傳統內燃機汽車的價格,更為大眾所接受。

彭博新能源財經主管 Colin McKerracher 表示,他們的研究並非取決於各國將會收緊汽油政策,或其他氣候政策。他說:「這是項經濟分析,審視電動車的預付成本何時能達至持平,屆時,真正的轉變就會開始。」他們又預測,到了 2040 年,混能車與電動車將佔全球輕型汽車銷售量的一半。而電池是箇中關鍵。

自 2010 年,鋰離子電池的平均成本驟降了 3 分之 2 ,至每千瓦特小時造價 300 美元(約 2,300 港元)。彭博預計,即使沒有任何技術突破,到 2030 年,電池造價亦將下降至 73 美元(約 570 港元),因 Tesla 等公司將提升電池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

報告亦認為,未來 10 年歐洲、中國、美國加州等地區的電動車銷售或仍需依賴政府政策協助,但電動車的選擇將愈來愈多,成本亦愈來愈低,電動車最終會與傳統內燃機汽車平分秋色。

不過除了價格,電動車還需跨越多重困難。第一是電動車充電需時,或會令消費者卻步。第二是消費者對電池的續航力仍缺乏信心。為了解決續航力問題,除了加強電池技術,車廠寶馬就把希望押注在強而輕的碳纖維塑料,以減重與 Tesla 一決高下。第三是充電站配套要追得上汽車銷售步伐,而用家亦需有合適車位,以便在晚上不用車時充電,這對於城市規劃是一大挑戰。

假如彭博的預計成真,對原油市場也會有影響。報告預計,電動車日後將取代每日 800 萬桶用於運輸的原油需求,而目前全球每日消耗約 9,800 萬桶原油,即石油需求將至少減近 1 成。事實上,多間油公司預期石油需求於 2030 年至 2040 年將達頂峰,其後難再增長。

國際能源署估計,假若在 2040 年,全球使用電動車比例達 40%,將有機會實現巴黎協議的目標——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水平的 2°C 內。在整體污染排放方面,電動車是把污染給轉移至發電廠,而發電廠可以採用大型防治設備,減低整體污染排放;但要真正地環保節能,還需要配合可再生能源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