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0 年前,「全球有 60 億人」是琅琅上口的常識,但每年人口增長 8,300 萬人,聯合國估計,現時全球約有 76 億人;預計 2050 年時,全球人口將增加到 98 億人。簡言之,地球即將人滿為患。
人多,資源便見不足,例如水。由 2000 年到 2050 年期間,人類對水的需求將大幅上升 55%,可是氣候轉變使海平面持續上升,潔淨水源愈來愈少,而「水政治」(hydro-politics)將主宰世界運作。除了水,人類立足的土地也將變得稀缺。
土地,最基本分為宜居與不宜居土地。目前地球有 134 億公頃的非凍土,理論上能輕鬆安置多達 110 億人。可是,在荒涼的西伯利亞與澳洲中部等極端氣候地方,難以讓大量人聚居,人類還是擠在沿海地區生活。
實際上,城市和城鎮只佔地球土地的 2.8%,而近 4 成的土地是用於農業。人口增長所帶來的土地壓力,也包括人類對農業用地的需求。史丹福大學研究估計,要養活地球不斷增長的人口,人類每年需要開發多 270 萬至 490 萬公頃的額外土地,而現時估計只有約 4.45 億公頃的土地適合轉作農業用途。 他們預計,最遲於 2050 年所有潛在農地便會耗盡。
英國及挪威聯合報告指出,全球約 80% 的森林砍伐是為了農業用途,但砍伐森林影響生物多樣性,增加溫室氣體排放。美國加州科學院主管 Jonathan Foley 稱,人類大可不必這樣做,現時的土地運用實在欠缺效率—— 75% 農地用於飼養牲畜,再提供食物。但同時,約 4 成食物在運輸和銷售的過程中白白浪費掉。
讓人憂慮的還有正在增長的中產階級。經合組織發展中心預計,到 2030 年,包括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將達到 49 億人。雖然許多發展中國家,如中國的進步歷程,國民擺脫窮困晉身中產階級,生活水平改善,應是人類社會樂見;可這也意味其消費需求也倍增,購買手機、電視及汽車等,能源需求估計將比現時增加 20 倍。
孟加拉近 8 成的國土處洪氾區,每隔數年便發生大水災。英國近年來亦發生多次嚴重水災,大規模土地發展是成因之一,經濟損失達數十億英鎊。城市發展與自然生態需取得平衡,例如荷蘭處於低窪地帶,便意識到氣候變化的危機,正改造城市,如騰出空間讓海水回流,與水共生。
每年有大約 2,150 萬人因天氣災難而被迫離開家園。氣候、土地、食物、水資源相互關連,全球氣候難民潮正在發生,難民鋌而走險,發達國家則需思量如何接收難民。各國都需面對自己的難題和挑戰。馬爾代夫在 20 年前,大興土木,近乎把首都馬利的樹木都砍光了,今日環境保育議題卻成為政府必須處理的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