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燕鷗(Arctic tern)每年來回南北極四萬哩;革龜(leatherback turtle)從印尼游弋八千哩路雲和月,然後由加州泅水返回出生地;帝王斑蝶(Monarch butterfly)遷徙過程之漫長,非歷經幾代不能完成,但總能飛抵目的地。多數物種都有表表者擁有不可思議的導航能力,為何牠們能巡迴廣大天地而至不致於迷路?
英國航海學會(Royal Institute of Navigation)每逢三年均會舉辦動物學會議,今年集中研討「生物指南針」(biocompass)背後的科學。動物之所以能夠認路不迷,學界普遍認為源於其生理「磁感」(magnetoreception)。1960 年代,德國人 Wolfgang Wiltschko 以知更鳥(European robin)作實驗,企圖證明鳥類靠接收星體的電波訊號辨認方向,卻意外發現電磁線圈會干擾其方向感,證實了「磁場地圖」的存在。
其實不止候鳥,連老鼠、三文魚、青蛙、蜜蜂、龍蝦和蟑螂均會以磁覺辨路,甚至所有動物皆有閱讀磁場的能力,例如狗隻向北排便、赤狐從東北方出擊、鯉魚循南北軸排列等等。地球磁場相當微弱,關於動物如何感應磁場,學界主要有兩種解釋,一說從物理角度切入,另一說則與化學相關,然至今未有定論。
現時任職加州科技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地質生物學家 Joseph Kirschvink 於 1981 年提出,鐵氧化物(magnetite)--一種磁鐵礦物--是動物掌握磁場的關鍵。不少動物體內均有這種微粒磁石,根據 Joseph Kirschvink 推論,只需些少磁鐵晶體(如細菌般大小)便足以讓龐然大物諸如鯨魚感應地球磁場。物種不同,鐵氧化物的位置亦有異:虹鱒(rainbow trout)的嗅覺細胞、裸鼴鼠(Naked mole-rat)的大腦、信鴿(homing pigeon)的上喙均曾發現磁鐵礦物。
學界對磁鐵礦物說不無質疑。維也納分子病理研究學院(Research Institute of Molecular Pathology)曾就此進行過上百次鴿喙解剖實驗,結果發現富含磁鐵礦物的細胞與生物導航無關,而是一種免疫系統產物。實驗人員之一 David Keays 因而轉向研究鴿類耳內含鐵的神經元,尋求化學解釋。
德國生物物理學家 Klaus Schulten 早於 1978 年提出鳥類導航能力源於化學性質。據其理論,外來光會觸動身體感應系統,引發電子游離,促成自由基對(radical pair)--兩粒電子互動過程--而磁場又會左右電子自旋(spin)的方向。簡言之,磁場會引起動物體內微妙的化學作用,如若懂得解讀這種訊息,就能為其提供導航反饋。
後來 Klaus Schulten 於 2000 年表示,隱色花素(cryptochrome)--一種藍光受體蛋白--便是負責這種化學反應的分子,在帝王斑蝶、果蠅、青蛙乃至人類的視網膜均能找到。隱色花素是暫時唯一一種符合化學解釋的物質,不過亦非定論。有指在實驗中,隱色花素感應到的磁場最弱仍比地球磁場強出 20 倍,難以據此斷定動物的方向感來自解讀化學作用,理論仍然有待深入研究。
磁鐵礦物與隱色花素兩方說法各有不足,北京大學生物物理學家謝燦的理論則將兩者合一。謝燦研究團隊篩選果蠅上萬個基因後發現一種蛋白複合物,由內含鐵晶體的隱色花素組成,能感應到外間磁場,據此「磁感應受體蛋白」(MagR)即能解釋生物的導航本能,不過此說仍未足以信服學界,反而令學界多一重分歧,非進一步研究不能釋疑。有朝一日生物羅盤即使再不神秘,卻會依然神奇。大自然不止是位盲眼鐘錶匠,間中還會製作指南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