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澄:放假一定要搵嘢搞?好辛苦的香港人

A+A-

十個香港人,九個半都煩惱假日在香港「有咩搞」,好像一定要「有嘢搞」才有意義。何謂「有嘢搞」?其實與上班無太大分別,要有 record ,有實物成品,總至就要有「做咗嘢」的證明。平日打工仔「7-11」, 放假就要「搵嘢搞」生活才叫意義,香港人真的沒放過自己。

要「搵嘢搞」,繁忙的香港人星期一已開始搜尋,由地點、餐廳到電影,做最完備的資料搜集。最普通的行程就是逛商場、睇戲、食飯、找間咖啡店。如果有拖拍,可以再花時間找些手作店,報名弄幾個「自製 XXX 心血結晶」。到拍拖兩三年,就要再「搵大嘢搞」,去個長旅行,又或搞出隻狗仔,每晚放狗。最後可能是搞出個人仔,帶個人仔去遊樂場。

而非做任何事,香港人都會認同你「有嘢搞」,前題一定要留低「回憶」,否則不論做甚麼,事情都會變得毫無意義。手作班的皮袋、戒指自不然受歡迎,香港人常說自己蝸居,但家裡放「回憶」就總有位置。

假日拍照,「留住這一刻」漸漸成為香港人假期的任務。舊樓要爭著去影,行山要影,食飯要影,煮飯都要影,湊仔亦要影,拍下再上載,才算完成了一件事,假期活動才叫圓滿。

為了達到「有嘢搞」以及可以向朋友展現自己「有嘢搞」。久而久之,香港人的假期進一步變得本末倒置。由「因為放假,想去做一件事」;變成「趁放假有時間,要搵一件事完成。」害怕現在不參與,無紀錄自己假期的這一刻,就會在群體間失去存在感。

又或許我城的面貌變得太快,在一種「集體恐懼失憶」的氛圍下,我們要爭著去記低一切,忘卻享受假期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害怕遺忘舊物,更害怕自己「被遺忘」。

其實大家可以放輕鬆一點,放假不一定要留影,不一定要「有嘢搞」。外國不少人放假,會花一日到海邊或公園坐坐,看看海就是一天。沒有目的,沒有責任,只是心血來潮,不用追趕。只要是你想做的事,過的就是美好的假期,不一定「有嘢搞」,也無需要向人交代「你搞咩」。當野餐都要打卡,煮飯都要爭拍照交功課,你又如何放鬆休息呢?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擁有十多年媒體經驗,曾經在本地報章和電視台工作,現為自由撰稿人和大專兼職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