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機如何改變城市面貌?

A+A-

你最常乘搭的公共運輸工具是甚麼?不是火車巴士,而是升降機才對。粗略估計,升降機每年的載客量,數以十億人次計。但對其歷史由來,「常客」如你又知多少?「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Tim Harford 近日就在英國廣播公司撰文,闡述升降機的概念、演變及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摩天大廈是現代社會的象徵,但高樓中不可或缺的升降機,倒是歷史悠久。相傳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曾建過一台。到了 1743 年,法國凡爾賽宮亦設有升降機,供路易十五與情人進出幽會,使用時靠人拉動。中國、匈牙利及埃及則有過以動物推行的升降機。待英國的 Matthew Boulton 及 James Watt 發明蒸汽機後,運煤的升降機亦多了人力以外的選擇。

但機器總有故障的風險,升降機也不例外。若升降機跌向槽底,又拉不住操控的繩索,乘客恐會就此喪命。因著這種恐懼,絕大部分人都不敢冒險,情願爬 5 層樓梯,令升降機徒有載貨之用。故此,當時升降機製造商所追求的,是一目了然的安全,讓人能毫無疑慮地踏進升降機。為人類帶來這種創新、並勇於親身示範的人,正是創辦奧的斯電梯的 Elisha Otis。

在 1853 年的紐約世界博覽會上,Otis 攀上一個遠高於觀眾、看起來像斷頭台的平台,然後讓人用斧頭劈向縛住高台的繩索。觀眾嚇得尖叫驚呼,但高台只是震了一下,沒有跌落地面。Otis 向人群高呼:「都很安全,男士們,全都安全。」他所發明並示範的升降機制動裝置,讓世人能輕鬆而安心攀高下地,從此改變建築文化甚至城市規劃。

Elisha Otis 在世界博覽會親證升降機載人絕對安全,消除世人的長久疑慮。圖片來源:Otis Elevator Company, The Otis Bulletin: Special
125th Anniversary Edition

過去礙於爬樓梯的辛勞,一般樓宇頂多六七層高,上落不便的閣樓則淪為雜物房之用,或成僕人或藝術家棲身之處。但升降機普及以後,閣樓也「吐氣揚眉」,進化成複式單位的一環。再加上鋼鐵及混凝土的面世,令興建高樓不再是夢,得以向天空爭取更多空間,而地下及其他交通系統,則將大批市民帶到城市中心。這種靈活性為人類帶來的財富和活力,升降機對此可謂功不可沒。

時至今日,升降機仍在進化當中。近年落成的摩天大廈,升降機多用極輕的鋼纜,亦會以電腦操控,讓兩台升降機能在同一梯槽中,一上一下升降。高效率以外,環保亦是新趨勢。紐約的帝國大廈最近就耗資達 5 億美元(約 39 億港元),為升降機進行改裝,加設再生煞停裝置(regenerative brake),讓升降機上升或下降時,能反過來為大廈提供能源,藉此減少碳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