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每人每年總計工作 1,371 小時,等於一天只上班 7 小時,全年還有多達 130 天的假期,成為全球平均工時最低的國家。那麼德國是如何做到最強競爭力?
在德國擔任材料工程師的印度移民 Kulpreet Virdi,對德國式效率深有體會。他發現,德國上班沒人遲到、沒人會在工作時間滑手機聊天,午休超過半小時就不能計入工時,臨時處理私事得把時薪扣還給公司。這在亞洲國家簡直不可思議。
在德國工作,就連加班也要經過員工同意。一般主管除非遇到緊急情況,否則都必須事先提出下個月的加班日數、時數、人手分配,取得員工代表會同意才能執行。但何謂「緊急狀況」?若客戶臨時有要求,能不能拜託員工當天趕工,免得生意跑了?對德國人來說,這個不叫緊急。他們不會犧牲員工的權益換取公司的利潤。只有像是電腦當機,導致工廠無法正常運作,才能請資訊人員臨時加班修復。
「德國人做任何事情總是很有計劃,」Virdi 說,由於主管本身也是從基層升上來,「他們知道你能做到多少,」因此交付的任務總是能夠在時限內達成。
不只辦公室,就連服務業也是如此。德國是全球少數以「商店打烊時間法」專法限制營業時間的國家,包括只有加油站才能出現 24 小時商店;一般商店最晚只能開到 8 點;週日除餐飲業等例外,其餘商店不能營業。例如「血拼星期天」(Verkaufsoffener Sonntag,英譯 Shopping Sunday),在德國是一年僅有 3、4 次機會的消費盛事,這不是一般亞洲常見的百貨公司週年慶,而是一年之中,德國商店只有 3、4 個週日被允許開門營業。
這個奇特的規定,源自中世紀基督教安息日的傳統。即使到了現代,德國人也認為這有助於保障基層勞工與小店家,讓他們也能享受假日家庭生活,有助於維繫中小企業的競爭力。
令人驚嘆的是,這些規範與制度,竟然讓德國連年維持高競爭力。在世界經濟論壇(WEF)2016 至 2017 年度報告中,德國總體競爭力排名全球第 5,其中勞動市場的效率雖只排到第 22,但創新能力和商業成熟度都名列前茅。從微細項目來看,德國工資協商的彈性甚低,排名全球後段的第 126 名,但「工資和生產力」一項卻又全球第 10 高,代表資方覺得付給德國人高薪是值得的。換句話說,德國人是用最有效率的方式來工作,以便在維持生產力的同時,也維持自己的休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