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Facebook 上,你偷夠片了嗎?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論吸引力,字不及圖,圖又不及片,近年 Facebook 便積極發展影片分享功能。2014 年中,Facebook 的每日影片瀏覽數約在 10 億以上,但據 Zuckerberg 在 2015 年初公布的首季數據,每日影片瀏覽量已超過 40 億,增幅驚人。影片瀏覽量極速增長,光鮮數字卻有黑暗的一面,Facebook 頁面充斥侵權影片,但 Facebook 看似不怎麼積極處理盜片問題,甚至社會名流也參與盜片大業。

影片有價

在 YouTube ,一條走紅影片可為片主帶來巨大收入,例如上傳者 Jared Michael(真名  Jared Frank)在路軌附近自拍卻意外遭火車司機踢到的影片,其後影片娛樂媒體 Jukin Media 邀他合作。據 CBC 新聞估計,該影片幾千萬的點擊率可為他帶來高達 25 萬美元的分紅。近日登上新聞的 YouTuber 「Ming仔」,因入稟高院控告經理人公司單方面毀約,而讓公眾得知他以前的月薪可高達 25 萬港元,網絡影片市場是新興的娛樂和廣告市場。

影片有價,點擊就是金錢,Facebook 也要搶攻影片娛樂市場,吸引更多用戶在 Facebook 分享和點擊影片,雖然盜片不怎麼道德,但在商言商,影片瘋傳/Go viral,卻是 Facebook 搶佔市場的助燃劑。

名流也偷片

網媒 Business Insider 早年經已有文章指出,好些社會名流利用侵權影片來增加點擊和流量,從中謀利。美國饒舌歌手 Ludacris 在 Facebook 上擁有逾 1,900 萬關注者,曾未徵得 YouTube 影片頻道 The Scary Snowman 創作人 Lichtenberger 的同意,上傳其作品;Jukin Media 總監 Mike Skogmo 表示,美國喜劇演員 Dane Cook 本身擁有 450 萬名關注者,也曾盜用其公司的影片;美國演員兼歌手 Tyrese Gibson 甚至被文化科技網站 The Verge 點名批評,叫網民不要對其上傳內容點讚及分享,皆因那些為數不少是未經授權的影片。

挑選其他新聞專頁具分享及「吸like」能力的影片,不使用 Facebook 的分享功能,直接下載影片再上載自己專頁,原新聞專頁因而損失潛在觀眾的瀏覽數目。 圖片來源:Facebook 截圖

外國例子也許有點陌生,其實香港類似例子也非鮮見。由國際關係學者作招徠,其團隊運作的多個 Facebook 專頁也有類似盜圖偷片的內容。其特點是無論影片來源來自 YouTube 還是 Facebook 的新聞媒體、原創影片,團隊皆只列明「Source:」,原片下載再上傳,但甚少使用分享功能,自賺點擊和瀏覽數目;其中影片來源甚多,範圍涵蓋國內外傳媒或原創人,包括紐約時報、BBC、In the Now、World Economic Forum、半島電視台、CNN 等等新聞媒體。

除了下載影片並不加剪輯,直接上傳到媒體專頁,只在貼文簡介來源,此外,另有些新媒體取巧的做法,則是在原影片上行加上兩行大字標題,走灰色地帶,裝作附加了評論和報道;有些則加上「影片授權」的標籤,卻遭揭發根本未有取得影片擁有人的授權。

有些新媒體取巧的做法,是在原影片上行加上兩行大字標題,走灰色地帶,影片來源未得到授權便逕自使用。 圖片來源:Facebook 截圖

Facebook 可以做更多

現時 Facebook 打擊影片侵權的做法須靠影片擁有人主動報告,就像上述的 YouTube 影片創作人 Lichtenberger,便不下數十次報告某些專頁侵權,但只有個別影片遭刪除,而那些專頁則屹立不倒。欠缺罰則的後果,就是一些有價值的影片內容,再加上記者、攝影師等辛苦製作的成果,遭無數的專頁自行上傳,專頁 Like 已賺、點擊率已呃(更有些受廣告商青睞,賺取真金白銀),侵權影片自然刪之不絕。

YouTube 有所謂「內容身分證」(Content ID)的軟件,自動監察影片來容有否侵權,新上傳影片是否與在片庫已註冊的影片重覆。如影片擁有人反對侵權,侵權影片能迅速遭刪除,又或影片擁有人可讓影片留下,但從中抽取廣告收益。雖然機制或有機會被濫用為審查或打壓合理使用的影片,卻是目前有效對付偷片達人的少數方法。另一著名影片網站 Vimeo 亦於 2014 年引入了類似系統。 Facebook 目前只有針對音樂侵權主動進行檢查,影片則不在此限。

是 Facebook 眼光不夠,做法落後?不盡然,有些事不為也,非不能也,Facebook 要吃盡的是整個網絡,包括你看影片的時間。在 Facebook 未在打擊盜片問題上盡善盡美之前,請發揮閣下的智慧,對那些予取予攜,下載再上傳影片到自己專頁,不尊重創作人與擁有人權利的專頁,不 like 不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