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愈紅,編劇愈窮?

A+A-
Throne on Thrones。 圖片來源:路透社

美劇不久前仍然被嘲不入流,直至近年進入黃金時代,「絕命毒師」、「紙牌屋」、「權力遊戲」等劇集接連風靡全球,與此同時,編劇待遇卻每況愈下,日前更因工會意圖縮短合約年份而幾乎釀成罷工。何解美劇之大幸是編劇之不幸?商業評論員 John Gapper 在金融時報撰文分析箇中弔詭。

美劇界近年出現了一批「劇集製作人」(showrunner),身兼編劇與監製,比起以往編劇被視外判僱員,新身份更能主導劇集走向,「紙牌屋」、「權力遊戲」等大熱劇集便是據此模式製作。John Gapper 指出,不少編劇的影響力確實因而得以擴大,諸如 Shonda Rhimes(「醜聞」及「醫人當自強」)、Carlton Cuse(「迷」)、Dan Weiss 和 David Benioff(「權力遊戲」)等人享受到比前人更大的權力,然而經濟壓力卻是日益沉重,關鍵在於創意氾濫以及劇集模式改變。

大熱美劇「權力遊戲」的劇集製作人:Dan Weiss 和 David Benioff。

2016 年美國出產 455 部原創劇集,比 2010 年多出一倍,反映美劇勢頭如日方中,不過正因如此,編劇生態被打亂了。以往劇集多數長壽--例如「宋飛正傳」(Seinfeld)和「法律與秩序」(Law & Order)--編劇往往能夠洽得長期稿約,而劇集在不同頻道重播,編劇又能從中收取版權費用,雖然發揮有限,但 2000 年代初期的確造就不少長壽劇寫手致富。

反觀現況,劇集集數縮短,由以往每季約 22 集減至 10 集左右,合約隨之縮短;加上市場競爭龐大,新劇永追不完,重播機會減少,又會影響版權收入。編劇角色更加重要,意味投入心力時間更多,周薪因而減少。John Gapper 表示,現時有不少編劇僅領取美國編劇工會(Writers Guild of America)最低工資,雖未致於生活拮据,但要發達則是發夢。

多年來,編劇一直致力爭取製作主導權,黃金時代帶來了黃金機會,卻無法帶來黃金。世事總是弄人,創作人的心境總是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