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人可能對美軍 442 步兵團不會陌生,我總覺得他們的故事,放到今天是很好的教材。
這是美軍歷史上獲最多勳章的一支部隊,士兵主要由日本移民第二代組成。
珍珠港遇襲之後,美國政府就將國內的日裔打為「敵國僑民」,限令他們 48 小時內收拾細軟,搬進所謂的「遷徙營」——其實羅斯福總統自己都經常口稱「集中營」。夏威夷島上的日本人也不例外,但由於他們已經掌握夏威夷最主要的經濟命脈,關進集中營行不通,最終是褫奪了夏威夷日裔士兵的資格。
集中營內的日本家庭的「世代衝突」開始激化:父母還是上一代日本人,只不過移民在夏威夷居住而已,依然「心向皇國」,但兒女卻不知為何「數典忘祖」,已經認同美國——即使是 70 多年前白人獨大,種族隔離的那個美國,許多日本男孩不惜跟父母爭吵決裂,也要參軍報國。
不知道他們的父母有無罵他們「日奸」,但美國人疑心他們當「美奸」倒是真的,這些年輕人即使想為美國上戰場流血犧牲,說得難聽點——貢獻自己當砲灰吧,也被拒之門外。不過最終還是一片赤誠打動了美國政府,從夏威夷和美國本土招募的日裔 3,000 多人組成了 442 團,以夏威夷士兵組成的「第 100 營」為主力部隊,高級軍官當然是白人,但也有為數不少的日裔低級軍官。
這支部隊被派到歐洲作戰——避免讓他們在太平洋戰場與日本交戰也是理所當然。但意外收穫是,這些日裔後代勇猛善戰的天性,可以說跟德國人旗鼓相當,威名遠揚,雖然他們的親人都還關在美國的集中營裡。
但傷亡也非常大,整支部隊換員接近 3 次,原本 3,800 人的編制,最後一共投入 14,000 多人。單單這一個團就有 21 人獲榮譽勳章。榮譽勳章是美軍最高軍功,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共才發了 400 多次。但他們回國之後並沒有受到合乎比例的歡迎,即使他們獲頒最多勳章,但在勝利遊行隊伍中還是輪不到打頭陣。唯一聊可安慰的是杜魯門的演講:「你們不僅打敗了敵人,也打敗了偏見。」話雖如此,但現實是不會立即兌現的。
442 兵團沒有享受到太多英勇作戰的果實,普通美國人熱愛的英雄還是「美國隊長」,只不過攢下的這份榮耀對於後代則非常豐厚。60 年代平權風潮捲起的時候,日裔移民也開始為自己爭回公道,可能與日本人內斂的性格有關,有關運動的聲勢不大,其中一位運動代表是 442 團的老兵井上健,美國政府終於在 1988 年向所有曾經失去自由的日本移民給予賠償。
井上任夏威夷州參議員近 50 年,參軍之前他本來在夏威夷讀醫,在戰爭中少了一條手臂。尼克遜的律師曾經管他叫「小日本佬」,錄音帶洩露之後,難道井上就會因此被矮化?可恥的當然是這個「律師仔」。
今天有太多人為了捍衛自己一觸即跳,揮舞拳頭,大呼小叫,卻沒有想過或許正是這樣,才令其尊嚴受損?榮譽和尊嚴當然是要掙回來;而自由和平等,如果這是我們大家珍惜的價值,就像獲得別人的敬意、愛意,或者只是善意,無論如何也要相應付出一點努力吧——當然,也可能是我一廂情願而已。
我們今天享有許多理所當然的好事,不知道由多少前人的犧牲換來。但是人總是有眼無珠的,看不到無形的資產。如果祖上留下一件甚麼成化瓷碗,你會洗乾淨手,戴上手套,用天鵝絨鋪好桌子才拿出來看,而不會隨隨便便用來吃飯漱口,然後丟到洗碗槽裡去,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