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真的有民族性這回事?例如一說起中國人,總會讓你想起其種種光怪陸離的行為、嗤之以鼻的特質,甚至有「小農 DNA」一說。不過有人對民族性半信半疑,或認為「小農 DNA」是種族偏見,只是出於「刻板印象/典型」(Stereotype)(英語括註很有用,可增強說服力)。那麼我們能否科學地檢視不同國家的人,性格上會否存在顯著差異?
參考 2005 年 Robert McCrae 的一項跨國研究,研究訪問了逾 1.2 萬大學生,來自 51 個文化群體。受訪者需評價一位在自己國家中非常熟悉的人,就五大人格特質評分,總計出每個文化體的性格特質。結果顯示,最外向的族群是巴西人、法語瑞士國民及馬耳他人,最內向的是尼日利亞人、摩洛哥人及印尼人。在「經驗開放性」(包括想像力、審美感受性、對內心感受的專注性,及對知識的好奇心)中,得分最高的是德語瑞士國民、丹麥人及德國人,而得分最低包括香港華人、北部伊朗人及科威特人。
然而,這項研究只屬初探究竟,不少地方存在研究限制,例如每間大學的學生,性格也會有微細差異;而每種語言之間,也難以保證能翻譯完全對等的語句;在心理評測中,各國之中有多少極端評分遭忽略也具爭議。
2007 年的另一項由美國布拉德利大學 David Schmitt 領導的大型研究,訪問了超過 1.7 萬人,來自 56 不同民族。同樣也能發現不同民族的平均性格值各異,例如日本與阿根廷人的「情緒不穩定性」較高,更容易感到焦慮、憤怒、內疚、抑鬱。研究亦探究地區間的性格特質,例如非洲人傾向在「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得分較高,東亞人則得分較低。
可是,這些差異卻通常不符合刻板印象,例如一般人以為英國人相比起美國要保守(外向性較低)一些,但在 2005 年的研究結果中卻是相反;而 2007 年的研究結果中,美國人僅輕微比英國人在外向性高分一點。2005 年與 2013 年分別有兩項調查指出,受訪者的刻板印象與各國性格研究的結果並不相符。
其中一個有關民族性格差異的成因,或與移民歷史有關,如較開放及能承擔風險的人,或更願意移民,歷史上較多移民的地區便沿襲下去,而較封閉的人口則傾向變得愈來愈內向。意大利帕多瓦大學 Andrea Ciani 在內的團隊便發現,有些島嶼的居民比內陸的居民較內向和不開放,他們解釋現象或出於開放的居民早已選擇移居內陸。他們更提出,俗稱「冒險基因」的 DRD4 在島民身上較不普遍。
對於民族性格的形式各說各法,除了基因與移民歷史,也有學者認為氣候、人口密度、政治制度或有關連。有關民族性,我們固然應盡量撇除偏見,與此同時,中國遊客與中國移民不受歡迎,一國城民給人的印象成形,未必無因。歷史塑造民族性格,民族性格締造歷史,反躬自省,才能掃除「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