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Facebook 直播功能推出起,小至個人瑣碎軼事,大至國際恐襲戰爭,均能是直播主題,讓人們可以瞬間穿梭時空,了解天下事。然而,從近月瑞典的「直播強姦」,到日前美國的「直播隨機殺人」中可見,直播更可淪為罪犯宣揚恐懼、展示犯罪過程的工具。為何會有人把自身的暴力行徑發布上網?除了簡單一個字「蠢」,原來還有更深層的犯罪心理解釋?
接受外媒 Quartz 訪問時,紐約神經心理學及犯罪行為心理中心的 Naftali Garcia Berrill 博士指出,罪犯總是想與公眾溝通,透過把犯罪當作一種「變態趣味」(Perverse Entertainment)廣播,犯罪者想像自己地位提升至神一般的存在(god-like status),控制人們的生活,令公眾對他入迷。21 世紀電子網絡通訊的發展加劇人們傳播惡趣味的趨勢,罪犯以更恐怖的方式挑逗公眾情緒。
就如直播隨機殺人的 Steve Stephens,他在殺死 74 歲老人後,繼續更新 facebook,表示自己已殺過 15 個人。雖然現時暫未找到 Steve Stephens 聲稱殺害的 15 人,但他已使美國當地警方大為慌張,查證其言論真偽。至今,Steve Stephens 已自殺,但警方仍繼續搜索「屍體」。由此可見,其惡行的確成為整個美國社會的焦點,警方媒體為他折騰,被國際談論。
近代歷史中,多有以兇殘殺人引起公眾注意的著名罪犯。如 1880 年代的英國「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和 1960 年代美國的「黃道 12 宮殺手」(Zodiac Killer)也是如此,他們屢次寫信挑釁警方,煽動媒體,惹來廣泛關注,甚至讓社會一度陷入恐慌之中。
雖然罪犯渴望公眾目光的畸型心理一直有跡可尋,但 Berrill 認為,比起以往「開膛手傑克」或「黃道 12 宮殺手」,今日 Steve Stephens 引人注意的手法更為「可怕」。網上廣播功能不但讓罪犯得以在短時間內接觸大量受眾,製造恐慌,更讓只求惹人注目的施虐狂得到「回報」;社交網站為那些沉鬱、渴望報復、多疑妄想的人提供前所未有的平台。
然而,網絡溝通的革新絕不僅為罪犯「提供平台」發布犯罪過程,其帶來的心理影響,更是推使人們向公眾展示自身暴行的重要原因。早有研究指出,網絡對其用戶有特殊的心理影響,由於網絡交流相對缺乏活力感情,較為空泛抽象,而且溝通者也無法即時看出對方身體動作和語氣隱藏的意思,所以與現實溝通相比,網絡交流對腦部造成不一樣的影響,令人會不顧後果地說話、發布帖文。
Berrill 相信,接二連三的「暴力直播」趨勢將會繼續,「這是一場新穎且可怕的馬戲團奇怪表演,而我們全都參與其中」。在未來,還可有甚麼荒謬事被直播?直播的邊界又在哪裡?這些是網絡世代必須思考的道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