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率先移民美洲?遷徙何時發生?生活又是如何?近年考古學的發現不斷刷新今人對古代美洲的認知,BBC 一篇報道就綜合了各領域專家的意見,嘗試重整美洲第一波殖民故事。
數以萬計年前,地球尚處於上一次更新世冰河期,美洲已見人類足跡。距今約 20,000 年前的末次冰盛期,北美近半覆於厚冰,到處是凍土和冰川,不過冰塊愈多,意味海平面愈低,其時西伯利亞與阿拉斯加之間有一座「白令陸橋」(Beringia),直至約 10,000 年前淹沒為止(今日白令海峽一帶),最少有一批歐亞大陸移民徒步遷入。白令陸橋的面積有兩個德州之大,移民並不為意離開昔日西伯利亞。
其時人類以採集狩獵為生,仰賴季節性食物,白令陸橋中部氣候相對濕潤,植被提供了木材生火,以及大型草食動物以作獵物。由於北美仍被冰雪覆蓋,不宜人類遷入,移民於是留居陸橋生活約數千年之久,甚至有指長達萬年。「白令陸橋滯留假說」(Beringian Standstill hypothesis)歷年獲不少遺傳學研究證實,基因配對發現,白令陸橋居民於孤立環境生活數千年,基因與留守西伯利亞的人類已經相當不同,後來北美冰雪隨氣候回暖而北撤,陸橋移民進一步東遷,便成為今日北美原住民的祖先。
至於史前有多少批移民遷入美洲,則是眾說紛紜。有指北美各部落居民之間的罕見基因相當吻合,亞洲各人種卻鮮見同樣組合,表示新大陸首批居民極有可能是一次性遷入。事實上,今日有八成印第安人均為克洛維斯人(Clovis)--生活於距今 13,000 年前的北美--直屬後裔。不過,近年陸續出現反例研究,例如部分原住民的基因不符克洛維斯人的骸骨,南美亞馬遜部落蘇瑞(Suruí)和卡里提亞納(Karitiana)居民的基因檢驗甚至與大洋洲及南亞人種呈現遠親關係,美洲單一族源的說法遂受到質疑。
另一種解釋指,不同族群於不同時間遷入白令陸橋,其後各自移居美洲。鑑於陸橋面積之大,各個族群之間未曾交往亦不足為奇,而今年 2 月一項考古發現則是例證:墨西哥出土一批 500 年至 800 年前的顱骨,鑑定發現其基因之特異,相信族群已索居最少 20,000 年之久。換言之,美洲移民並非一次性遷徒,而是分散式移居。
那麼最早一輪遷徒何時發生?從基因配對推敲,美洲與西伯利亞和太平洋島國的人種基因約於 23,000 年至 13,000 年前間展現分歧,近月亦有考古研究發現,加拿大育空(Yukon)藍魚洞穴(Bluefish Caves)的人類遺址遠及 24,000 年,比原先預計早 10,000 年,專家估計遠古人類自 24,000 年前抵達白令陸橋,滯留至 15,000 年前融冰,方才徒至北美各地。至於開闢南美之時,智利南部蒙特維德(Monte Verde)發現有 14,000 年前醃製的海草,所用石器更或早至 18,500 年前。
然而,北美遲至 12,000 年前才見融冰,開出通道南遷,此前即使途中有小量乾土,但環境惡劣之極,人畜不宜,不見得會貿然冒險。有人推測,南亞乃至大洋洲一帶史前居民乘船橫渡太平洋至南美,說法雖無考古證據,但木製船本來難以保存,亦不足以作為否證,因而始終流於理論;另一可能則是「沿岸遷徙」(Coastal migration),由白令海一直航行至中南美,近日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外海小島發掘出 14,000 年前的人類遺址,便有專家認為助證沿岸遷徙理論。
雖然不少疑問依然無解,但科學家有信心未來能掌握更多美洲遷徙明細,肇因美洲殖民計劃屬於單向流動,有入無出,幾乎是一個理想的簡單模型,隨著考古發現及基因技術應用增進,究竟第一批美洲移民是甚麼人,古代疑難的答案就墊伏在不遠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