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的法則

A+A-
BBC 一段政經訪問之中,意外誕生一位超級明星。
BBC 一段政經訪問之中,意外誕生一位超級明星。

「BBC 女孩」誤衝父親直播訪問,意外爆紅--或者其實並不意外,起碼有英媒就逐格分析片段如何暗藏完美戲路,因而輕易俘獲大眾心理。一段片、一首歌乃至一齣戲大熱流行,究竟有無秘方?背後邏輯又是否相同?對美國記者 Derek Thompson 而言,答案是正面的。

美國記者 Derek Thompson 在新作試圖歸納出流行的法則。
美國記者 Derek Thompson 在新作試圖歸納出流行的法則。

Derek Thompson 新作「大熱門:流行的科學」(Hit Makers: The Science of Popularity in an Age of Distraction取材廣泛,由雷諾亞畫作的普及與杜林普的崛起,到荷里活的熱銷大片和 1991 年的流行音樂,目的在於歸納出一套流行的法則。他認為走紅要素有 3 點

1. 熟悉而驚喜(familiar surprise)

比起不熟悉的事物,人類更偏好認得的東西。這種心態或從演化而來:假如人類認得出某動物,表示該動物未曾殺害他,熟悉度會令人安心。不過,熟悉度同時亦需配以新鮮感,兩相平衡,在表面上感受到創新,不致於完全沉悶,Derek Thompson 稱之為「最大化新意」(optimal newness),例如「星球大戰」電影系列角色與主題均上承舊作,但仍不乏「呀哈」驚喜時刻(aha moment)。

2. 爆紅不存在

Derek Thompson 研究不少所謂「爆紅」(going viral)例子,發現背後都有一系列龐大網絡運作,例如經大明星分享,一段推文才會廣為人知,假如親朋戚友只是普通路人,再有內容也不見得為人傳閱。書中引述 1950 年代搖滾樂經典歌曲「Rock Around the Clock」的故事,派台之時本來默默無聞,卻吸引了一個 5 年級小學生,而他父親恰巧是位電影明星,歌曲在其推薦下成為電影片頭曲,隨之蜚聲國際。

印象派的傑作要靠曝光率搶人氣?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印象派的傑作要靠曝光率搶人氣?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3. 跟大隊心理

音樂廠牌多年來賄賂電台的做法至今不減,播放量愈多,成功率愈高。雖然今日網絡發達,作品氾濫平台眾多,但大眾仍然抱持跟大隊心態,往往偏好較多人喜歡的事物,高人氣製造了話題,自然令人有種不得不接觸的壓力。哥倫比亞大學一項研究指出,音樂排行榜的榜首歌曲之所以經常高踞不下,主要出於一種循環心理:既然它排榜首,就應該是好的;因為是好的,所以第一位。換言之,流行未必關乎質素,羊群心理更加重要。

同樣,作品要成功跑出,曝光率舉重若輕。Derek Thompson 以印象派畫家雷諾亞( Pierre-Auguste Renoir)的畫作「 煎餅磨坊的舞會」(Bal du moulin de la Galette)為例,指出如非好友 Gustave Caillebotte 死後將雷諾亞多幅畫作捐予政府,繼而廣泛接觸公眾,該畫作不可能獲得一如今日的大師級地位。公關就是一切,質素十分無謂?幸而上述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亦指,「最好」的歌曲表現不會太差,「最差」的也不會有好表現。或者金融時報書評總結得好:任誰都能分析一首好歌,但要寫得出來,還是得靠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