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成績差的學生都能成功?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圖片來源:路透社

生於現世,我們幾乎從出生起就孭著學生身份,這邊廂被各種測驗考試補課補習鞭撻催谷務求達至全人;另一邊廂終於甩難的畢業大學生收入長年在低位徘徊,只能大嘆成績好能出人頭地此說純屬騙局。與此同時,過去在班上萬年考倒數幾名的同窗反而脫穎而出,過著有錢有理想的生活。此等反差屢見不鮮,但究竟原因何在?

圖片來源:Pinterest
圖片來源:Pinterest

Medium 專欄作家 Benjamin Hardy 分析箇中原因,指出癥結在於不合時宜的教育制度。由 19 世紀後期開始,當時正值工業時期,傳承至今的教育制度,學校教育旨在培養合群服從指令的學生,為大企業和工廠提供知識充足而且唯命是從的工人,因而冒起的是標準統一的測驗考試,學校成為生產標準倒模學生的工廠,測驗不合格的學生就如未能通過 QC 的產品打回重練。

教育制度的框架始終維持不變,但我們的社會已從工業經濟轉變至資訊經濟,未來全球經濟將主要由創新企業驅動,據估計,2020 年前超過 10 億人會轉而在家工作,比起做死一間公司當通才,更多人會選擇與多間企業合作擔任專才。從前你只需做個稱職的追隨者,現今社會的要求卻不止於此。

再者,今昔其中一巨變是網絡發展,網絡普及知識,線上百科、串流媒體或幾百萬種網上渠道,都足以讓你隨時在最理想的狀態下用最理想的速度學習,學習過程其實不再需要步伐一致地囫圇吞棗。

 Immunity to Change 一書中,心理學家 Robert Kegan 和 Lisa Lahey 解構自我意識發展的多個階段,要融入社會的人,因要依賴他人生存,最擅長執行命令,他們的行為建基於「大家想我怎樣做」的計算上。然而,這個世代需要的不是觀眉察色的「社會化」,而是獨立思考、自主導向的人;無需塑造成適合被管理和庇護的特性,他們主動出擊自主學習,畢業後為自己的工作負責,成敗關鍵在己。以下分析 4 個何以不稱職學生都能飛黃騰達的原因:

1. 他們質疑現有制度

不稱職的學生只是在工廠式教育制度上不吃香。他們或多或少能得益於流水式填鴨式教育,但不會盲從這一套。正因思維不勉強局限於單一制度,離開不得志的學校,他們無論到何處都能以自己的步伐和適性的方向繼續學習。最重要是不怕挑戰現狀,因為他們真正恐懼的是原地踏步。

2. 自己定義成功,無需迎合權威

當模範學生靠優等成績尋求安全感,在「讀好啲書否則以後掃街」的恫嚇下,產生好成績等於未來有保證的錯覺,惟學校的規範指標終究只適用於學校而非未來,未來瞬息萬變,成功的定義和條件只會不斷更新。因此,不稱職的學生不會過度執迷於考試成績,也無需一味迎合服從,反而會靜心理性考慮適合自己的未來,花時間於自己真正擅長和想做的事上。

3. 善用他人才能

好學生在學時忙於將自己武裝到周身刀,準備好凡事一腳踢,不稱職學生則選擇召集能己所不能的人才,彌補自己的短處。福特汽車創辦人 Henry Ford 曾被譏不夠聰敏,當時他這樣回答:「我書桌上有一排按鈕,每當我遇到問題,我可以隨時請出專攻相應領域的助手為我解惑,我要做的是在生意上運籌帷幄。現在你告訴我,有這些智囊為我所用,我何苦讓千千萬萬基礎知識塞爆腦袋?」

4. 非完美主義

LinkedIn 的聯合創始人 Reid Hoffman 說過:「如果你生產的產品第一代不讓你覺得丟臉,代表你推出得太遲。」成事比完美更可貴,因為所謂的完美主義只會導致拖延症發作,最終一事難成;而一度的瑕疵則有助從錯誤中學習,這也是考試從來拿不到最高分的學生領悟到的道理。

在 The 4-Hour Body 一書中,Tim Ferriss 提出「minimum effective dose」(MED) 概念,即用最少的力量得到想要的結果,任何超出這個水平的力量都是浪費,例如煲水的目的是將水煲到沸騰(100°C),一旦滾水達到沸點,則任務完成即可熄火。同理,上學的目的只是學習,花心機從考 A- 進步到無可挑剔的 A 可能只是答題技巧上的進化,無益於學習的真正目的。不稱職的學生沒有花時間於目的以外的事情,他們只求效率,專注於達成人生目標。

以上分析並非著意貶低盡力達到學校標準的優等生,只是在現行教育制度中自覺失敗的學生,在千篇一律的教育制度下鬱鬱不得志之時,不必妄自菲薄,此一時彼一時,專注所長,總有派上用場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