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爾格倫實驗」(Milgram experiment)是 1960 年代心理學界最著名的實驗之一,其目的是測試當權威向參與者下達違背良心、傷害他人的命令時,參與者會選擇抵受壓力,還是服從權威。在「米爾格倫實驗」發表 50 年後的當今,波蘭 SWAP 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再次重做實驗,測試現代人會如何反應,結果或令人失望沮喪——和半世紀前一樣,人類總是服從權威。
原版「米爾格倫實驗」
1961 年,為探究納粹軍人以「服從」作屠殺暴行的辯護理由是否合理,耶魯大學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展開一個甚具爭議的實驗。米爾格倫首先以「學習實驗」為名,登報招募男性參與,其後將參與者與另一人配成 2 人組合,讓他們抽籤決定誰當「老師」(teacher)、誰當「學生」(learner)。事實上,跟參與者配對的是實驗團隊的人,所謂「抽籤」也是假的,參與者必然選中當「老師」,團隊也必然會是「學生」。
實驗開始時,「學生」會被帶入房間,手臀戴上電極,身體被綁在椅上,而「老師」和研究員則會到另一間有「電擊控制器」的房間,「老師」面前有由 15 伏特至 450 伏特的一列開關——所謂「電擊控制器」其實不會放出電流,惟參與者對此真相懵然不知——然後,「學生」將要答一系列問題,答錯的話,研究員就會要求「老師」電擊「學生」,伏特隨每次錯誤而上升,經常有意答錯的「學生」亦會作出相對於電擊強度的反應,或痛叫,或沉默。如「老師」拒絕遵從,研究員會以權威話語慫恿「老師」繼續,又或保證「老師」不會承擔任何責任。最終,65% 「老師」一直服從命令到最高的 450 伏特;所有「老師」都繼續參與到 300 伏特。
當年米爾格倫得出如下結論:即使命令是叫你殺害無辜者,普通人通常都會服從權威下達的命令。而且,人們更易傾信看似有道德基礎,又或有法理正當性的「權威」之言。
波蘭版的「米爾格倫實驗」
為測試波蘭人對權威的服從程度,近年,波蘭 SWPS 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重覆再做了一次「米爾格倫實驗」,並將結果刊登在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期刊上。波蘭 SWPS 大學重做的實驗,基本上與耶魯心理學家米爾格倫所做的實驗設定相似,同樣是測試參與者會否因權威壓力而按下「電擊控制器」傷害他人。另外,如以前的一樣,參與者不知道到所謂「電擊控制器」並不會放出電流。
波蘭版實驗其中一位著者、社會心理學家 Tomasz Grazyb 說,即使大部分人得悉「米爾格倫實驗」時都聲稱「我永遠不會違背良心」,但是研究數據卻指向相反方向:實驗中的情景對參與者有極大影響,來自權威的慫恿和壓力能推使參與者輕易折屈,作出違心之事。
波蘭版本的「米爾格倫實驗」總共有 80 位男女各半、介乎 18 至 69 歲的參與者。實驗時,參與者面前會有 10 個各代表著不同的電壓伏特數的「電擊控制器」按鈕。結果顯示,聽從命令、被慫恿下按下電擊按鈕的參與者數目與真正的「米爾格倫實驗」一樣多,90% 參與者願意按下最高伏特的按鈕。值得留意,如果參與者得悉被電擊的是女性,他們會更不願意按下電擊。
科學家強調,「米爾格倫實驗」在此之前從未在中歐做過,中歐的歷史背景使「對權威服從」之議題和實驗結果更有意義。波蘭版的「米爾格倫實驗」結果令人對人性悲觀,過了大半世紀,人類社會仍無絲毫轉變,大部分參與者在權威的壓力與慫恿底下,仍願意聽從命令,「電擊」無辜的他者。換個角度看,香港不也是經歷現實版的「米爾格倫實驗」麼?有施壓的「權威」,有聽從權威的「老師」,而平凡人如你和我當然是無辜的「學生」。
- 1960 年代米爾格倫實驗的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