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槿惠彈劾案定案,韓國首任女總統必須離開青瓦台,金融時報社論表示南韓民主制度在危機中再現曙光,「在全球自由民主制備受威脅之時,打一支興奮劑。」朴槿惠表示遺憾,並揚言「真相終將水落石出」。的確,在人民歡呼聲背後,大量真相不便亮相。
3 月 10 日,南韓最高法院 8 位法官裁定,朴槿惠瀆職案 5 項指控之中,有 4 項不成立,唯獨第 5 項一致認同:授予親信崔順實國家機密文件,以及強迫企業捐獻予其文娛體育基金,屬於違憲行為,「破壞了民主精神以及法治……朴槿惠違法違憲,背叛了人民的信任,不可容忍。」
驟看指控似乎有根有據,其實相當模糊。一來,國會及特別檢察官確有指出朴槿惠將演講辭給予崔順實修改,但並無提出任何說法支持此舉屬於可彈劾犯禁;二來,大企業向來有資助南韓文娛體育機構的習慣,旨在促進政商關係,究竟朴槿惠是強迫還是純粹要求企業捐獻,亦無足夠證據證明。
再者,崔順實及三星繼承人李在鎔(涉嫌賄賂崔順實以求政府放行三星合併案)尚待審訊,法院未有判決,在百萬示威民眾及黨內黨外壓力之下,總統即被彈劾離場,反映其實政治大於法治。不過,韓國問題專家 Michael Breen 認為,程序或者存疑,人民的憤怒卻是合理的,肇源對於官商勾結及民主弊端的經年積怨。
南韓人對領袖從不手軟,包括民選總統。自 1987 年百萬人上街示威,成功爭取民主之後,至今舉行過 6 屆選舉,反對黨勝出兩次,作為年輕民主政體而言,南韓民主程度相當高,但民主政府並無滿足國民需求,治國不力,總統也命途多舛。朴槿惠前 5 任總統之中,一個身陷囹圄,一個自殺規避司法調查,另外三個則有家人入獄。
因此,朴槿惠作為被彈劾下台的首例,其實並非破天荒新聞。朴槿惠未婚又膝下無子,本來人民寄予厚望,希望擺脫裙帶政治,詎料先有胞弟朴志晚涉嫌干政,後有崔順實母女濫用特權,而且任內無法扭轉政商勾結局面。權貴政治不符南韓人眼中的民主,一日官商勾結不除,來任總統仍然包袱纏身。
南韓能否走出政治僵局?總統大選預期 5 月舉行,大熱為反對黨民主黨的文在寅。在韓國青年失業率高達 9% 之下,文在寅以進步價值觀和解決青年失業的承諾吸引不少年輕一代,一旦上任,必須處理大企業(chaebol)如三星的政商裙帶問題,鑑於從前政府對財閥犯罪往往從輕發落(例如兩度特赦三星集團會長李健熙),是次李在鎔案將成政治改革的試金石,新政府的取態至為關鍵。今次南韓民主小勝一仗,但民主的真諦不在驅逐暴君,而在迎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