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煤礦業與霧霾是一對夫婦,全球暖化便是結晶,疾病死亡是副作用:中國平均每年有 36 萬人死於燒煤所致的空氣污染,歐洲煤礦大國波蘭每年有 4 萬多人因霧霾而早死,澳洲則有 16% 煤礦工人或已罹患「黑肺」。全球每年有 700 萬人死於空氣污染,煤炭要負最大責任,然而出於政治因素,煤礦業在全球多國能源政策仍佔主導地位,但能苟延殘喘多久?或可借鑑 19 世紀美國採冰業的興衰。
澳洲歷史學者 Brett Goodin 表示,今日煤礦業與昔日採冰業相似之處甚多,由商業模式、地區勞工乃至操控媒體、收買政客,幾乎如出一轍,然而煤礦業不單不向歷史取經,而且「學盡錯誤的做法」,或者行業會淘汰得較慢,最終仍難逃一劫。
由 1806 年起,採冰業在美國新英格蘭地區萌芽,工人在冰湖割取冰塊,販售予全世界作保存食物及藥物之用,行業全盛期一度聘用近 9 萬人。踏入 20 世紀,人工冷藏方式登場,不限時令出產冰塊,比天然冰較便宜之外,又不帶戶外水源的工業污染物,市場幾乎一面倒貪新厭舊,喪鐘敲下第一響。
採冰業為求保護行業利益,訴諸市場以外的手段,例如 1870 年代採冰業否認在工業用水道所採天然冰含有病原體,控告專家報告,又成立「美國天然冰協會」(The Natural Ice Association of America),就天然與人工冰塊的分別捏造偽科學。情況一如今日的煤礦業,收買政客與科學家,否認行業與空氣污染及全球暖化的直接關係,攻擊競爭對手如風力發電會殺害雀鳥,甚至誇口燒煤「裨益人類」。
一個行業遭歷史淘汰,往往出於生意不景,或是危及其他範疇,特別是健康層面。例如中古世紀盛行的歐洲醫蛭(European medicinal leech)因散播血染病而式微;石棉一度用於房屋建材,後來發現助長癌症;農藥 DDT 破壞魚類及鳥類的生態,而今幾乎絕跡;上世紀中葉鉛漆仍廣泛應用,直至證實危及腦部。今日煤炭對環境與健康的遺禍已有共識,步上採冰業後塵,只是時間問題。
今日不同於往日的一點,在於自動化成為大趨勢,機械持續取代人手,一個行業式微,另一個行業未必有足夠空間吸納。有估計指,20 年內傳媒、醫藥及金融行業等中產職位將會大減四成,工作流失將大於新增機會,日本更是野心勃勃要在 2030 年全面實現「物流無人化」。煤礦收爐,再生能源作為創新科技,一來教育要求更高,二來自動化比例更多,利益分配不均,注定出現政治鬥爭。只有引進再生能源,同時安置補償失業員工,才是正途,這是採冰業興衰史中仍未被汲取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