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喜劇的沒落

A+A-

荷里活曾經流行過「愛情喜劇」(Romantic Comedy)。90 年代尾,頭 20 大票房冠軍中,總有兩、三部是愛情喜劇;於 2005 年,更有 5 齣愛情喜劇打破 1 億美元票房。然而,今日的大片廠已甚少開拍像「暗戀你暗戀妳」(While You Were Sleeping)、「弊傢伙…搞大咗」(Knocked Up)等這類集愛情和歡笑於一體、又受歡迎的電影,最近已要數到 2012 年的「失戀自作業」(Silver Linings Playbook)。為何愛情喜劇會走向沒落呢?

對於愛情喜劇的沒落,文化評論人均眾說紛紜,提出多方原因。綜合「Village Voice」「Vox」評論人的看法,大概可列出幾個具說服力的解說:

新電影類型的挑戰

電影「暮光之城」劇照
電影「暮光之城」劇照

長江後浪推前浪,新人難免搶舊人風頭,電影也是。在 00 年代尾愛情喜劇開始疲弱之際,新的電影類型如「青年小說改編電影」(YA adaptations)、超級英雄電影和系列電影則互相影響,茁壯成長。以「吸血新世紀」(Twilight)和「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為例,這些以女主角為首,冒險中夾雜浪漫情節的故事最終都取得好成績、獲到青少年追捧,續集一部接一部。有見此類電影大受歡迎,片廠當然想不斷「添食」。更重要的是,愛情喜劇無法像超級英雄電影般以系列形式長拍長有,通常故事完結之後再沒續集。故此,荷里活也傾向投資能可不斷續拍的電影。

中級預算片的退潮

要解釋為何荷里活電影愈趨千篇一律,多為超級英雄、系列電影大製作,必須追溯到荷里活中級預算片(mid-budget movie)的退潮。以往,荷里活片廠每年在賣座鉅片外,還會推出中級預算片,應付本地市場。然而,2008 年本地 DVD 市場因經濟蕭條而萎縮後,片廠被迫轉到海外市場謀利。顧及海外票房(尤其中國市場),片廠多投放資源於必賺、可放上 IMAX 或 3D 放映的大片、難蝕錢的小片上,中級預算片——亦即是愛情喜劇的片種——逐漸被遺棄。加上片廠「愛情喜劇多架設於特定文化,難以全球外銷」的偏見,所以愛情喜劇也愈拍愈少。

男人的錯?

電影「風月俏佳人」劇照
電影「風月俏佳人」劇照

男人,也與愛情喜劇之死有關。普遍來說,男人都不太喜歡愛情喜劇,因此大多愛情喜劇也會以女性為目標受眾,電影著重女主角的發展,結果卻忽略了男人在劇本的角色。像「風月俏佳人」(Pretty Woman),茱莉亞羅拔絲需要李察基爾;「90 男歡女愛」(When Harry Met Sally…)中美琪賴恩需要比利基度士,要拍一齣成功的愛情喜劇片,除了女主角的努力,男配角的份量亦相當重要。可是,當片廠可以叫男演員拍「變形金剛」或「美國隊長」等賣座大片,女性還會和男性一同觀賞,賺盡男女金錢之時,為何還要鼓勵男演員拍大多只有女性入場的愛情喜劇?

演員所害?

拍攝「醫人當自強」(Grey's Anatomy)而走紅的 Katherine Heigl
拍攝「醫人當自強」(Grey’s Anatomy)而走紅的 Katherine Heigl。

也有批評指,以愛情喜劇而竄紅的女影星嘉芙蓮希歌  (Katherine Heigl)反而害了愛情喜劇。

連續拍過幾齣聲評差劣的愛情喜劇後,她就被指是殺死此片種的兇手:當她仍然代表人物,愛情喜劇一直聲名狼藉,幾乎等於爛片。於是,很多老派演員都盡量避免出演愛情喜劇,免得被封上「票房毒藥」的標籤,像茱莉亞羅拔絲、湯漢斯、馬修麥康納希(Matthew McConaughey)等拍過愛情喜劇後都迅速回歸劇情片;新晉影星也寧願當浪漫愛情片中的女孩,對愛情喜劇避之則吉。無可奈何,嘉芙蓮希歌自己也說過,她的職業生涯是被愛情喜劇所毀。結果,愛情喜劇就踏上沒落之路。

畢竟,在荷里活片廠眼中,一齣電影的成功,決定於兩件事:一、能否得獎?二、能否賣座?基於上方提過的原因,愛情喜劇兩邊不是人,不但演員導演難以憑劇本領獎,比起大片種、系列電影亦較不賣座,夾在兩條路之間,愛情喜劇的生存空間愈來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