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過猶不及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圖片來源:路透社

杜林普推行保護主義,摧毀全球化,呼籲美國生產商由中國搬回美國,企圖刺激本國就業。

但撤回生產線就是如此簡單嗎?

三十年來,全球化的定義重心是生產與消費在地理上的分離。

各國各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和服務,一條褲子雖然是 Made in China,但本身是雜牌軍:紗線是孟加拉紡織出來的,然後在中國製造布料。

褲子的拉鏈講求微型的機械,不可以倚仗中國工人之手,在日本整造更佳。然後褲子的鈕扣反而可以在中國釘縫。美國的汽車生產線可以撤回,但美國電話通訊和各大公司的電話查詢服務,接線遠在印度孟買,英語流利,難道那一把熟悉的英語聲音也必須撤回夏威夷或三藩市?

一家大公司如果設有電話詢問服務,又怎會聽從杜林普的宏觀調控指揮捧,炒掉 Outsource 新德里那個廉價接線生,在美國以標準高時薪的成本請一位大學畢業生?

保護主義過度的結果,妨礙商品和市場的自然選擇,與成本利潤的基本價格方程式違抗。杜林普會不會過猶不及?最終妨礙他的「改革」大業的,絕對不會是紐約時報的社論執筆人或加州大學的三流學者,而是大小商家。而這些人當初也一定強烈支持過杜林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