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交戰:人為何總是「雙重標準」?

A+A-
大家處理衝突信念的特點:視而不見及自欺欺人。
大家處理衝突信念的特點:視而不見及自欺欺人。

你有堅定的信念嗎?一個人的核心價值又稱為「保護價值」,即是你不願意與其他信念妥協或交易。當某人的保護價值受到挑戰,你或會感到憤怒和受侵犯。當自己破壞了自己的保護價值,我們或會感到內疚。不過,假如我們有多一個的「保護價值」時,它們便有機會有所衝突,例如某人同時是反對墮胎與安樂死,但又支持執行死刑和戰爭。我們的大腦是如何處理這些矛盾的呢?

brain_brief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心理學教授 Arthur B Markman 在 Brain Briefs: Answers to the Most (and Least) Pressing Questions about Your Mind 書中解釋了大家處理衝突信念的特點:視而不見及自欺欺人。作者指出,信念的選擇不是每次都容易作決擇,大多數人亦難以察覺當中不一致的價值。例如當有人說:「我相信人命是寶貴的。」或「我相信個人自由。」其實陳述隱含「人人平等」的價值,但大腦卻往往「走捷徑」來處理衝突。

人一般是如何處理這些衝突的信念?有人以「因時制宜」的「權變理論」來作解釋,即是每當大家得來新的資訊時,其實大腦沒有自動和既定的機制來點出不相容之處,然後來迫使你要解決它,反而是讓兩套有所有衝突的信念共存。

假設你在國家公園中遊覽,公園設有指示牌警告人要小心熊出沒,因此你得知不應靠近熊群和保持警覺。不過如果現時就有一隻熊在你面前,但你知道不必驚恐,因有溝道和圍欄在保護你。理論上,你的大腦可先學習普遍的應對法則(如「警戒熊群」),然後學習所有有關規則的例外情況(如有其他事物可保護你)。另外,你也可同時學習規則,並隨機應變,這正正是你的大腦所在做的事。

大腦也不會運算所有你相信規則,於是大腦便會走捷徑,讓你自覺沒有自相矛盾。例如名為「這取決於」(it depends)的策略,你說服自己其實自己的信念並沒有矛盾,只是在不同環境中有不同的信念,這是好聽的說法,另一種說法就是「雙重標準」。

另一種策略是在多種信念中取其一,這正是科學研究所採取的策略。在科學界,百家爭鳴,不同理論嘗試解釋世界運作法則。不過當兩種理論有所衝突,研究員便用數據來決定誰較可信,以及推翻科學的「保護價值」。例如在 19 世紀,物理學家普遍相信,光波和電磁波這類看不見又能移動的「波」,需有傳播的媒介,他們稱之為「乙太」,但後來經精確的實驗結果,最終推翻了這假說。

能保持科學的好奇心和求證精神固然百利無害,但另外一步是承認自己是矛盾的人,警戒自己勿要「雙重標準」,否則便惹人討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