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嬋:荷蘭獨立雜誌 MacGuffin——平凡物的前世今生

A+A-
MacGuffin 第三期
MacGuffin 第三期

獨立出版物的吸引之處,在於它夠過癮,由排版到內容,沒有主流雜誌那些固定欄目、廣告版位的格局束縛,大可天馬行空,出奇不意。剛被獨立雜誌網站 Stack 選為 2016 年最佳獨立雜誌的 MacGuffin 便是一驚喜之作。由設計及建築歷史學家 Kirsten Algera 和 Ernst van der Hoeven 創辦的荷蘭設計及工藝雜誌,以驚慄大師希治閣發明的電影詞彙 Macguffin 為名,該詞本身意指無關痛癢,但用以設定或推進劇情的物件、事件或角色。對雜誌 MacGuffin 的創辦人而言,MacGuffin 是生活中不起眼,但對生活起重要影響的平凡物件。

半年一刊的雜誌,跟倫敦的獨立雜誌 Dirty Furniture 一樣,一期只講一種家具/物件,並旨在把設計品從陳列室(showroom)帶回日常生活。如此以單一主題貫穿全書、從一而終的做法,為每一期設計鮮明的個性,但風險是讀者會視乎題目是否與個人興趣相符而決定購買與否,不似得主流雜誌一般「大包圍」,東湊西拼,總有一欄啱你心水,假如你對該期主題無興趣,真的很難買得下手,讀得下去。正如我手中的第三期以「繩」為主題,相對第一期的床,第二期的窗,相信沒有幾多人對這題目有興趣到要去讀一本 200 多頁的雜誌。如何能夠以不同的切入點,去探討這單一主題,令不同興趣的讀者都能投其所好和有所啟發,是雜誌的挑戰。

MacGuffin 聰明地選取多元而有趣的故事和影像,成功吸引讀者一頁頁看下去。以繩子為主題的第三期,分成三部分:繩、結、編織。內容遍及日本傳統如何用禾稈草包裹不同食物的攝影圖輯、設計師花時間尋訪製繩人的故事、荷蘭設計師 Bertjan Pot 如何用雙手摸索出繩子的不同可能、藝術家謝德慶和 Linda Montano 那用繩子繫著生活一年的經典行為藝術、印加帝國用以紀錄和傳意的繩結 Khipu,以及由作家和插畫師創作的短篇故事、插畫等等,內容觸及時裝、設計、藝術、歷史、文學、流行文化等等多個領域,穿梭不同地域和時空,內容豐富,節奏跳躍,令讀者持續好奇編採團隊能在這些平凡而熟悉的物件中,發掘出多少個不同面向以及被忽略的演繹和意義。

誠如創辦人曾於訪問中說道:「大部分的設計論壇或雜誌都是集中討論技術創新、標誌性設計、無窮無盡的新產品…我們想討論 ’Life of Things’ 多於 ’Design of Things’,因此我們以另一種方式去講述設計,以物件為出發點,探索與之相關的歷史、文化、政治、影像故事。」雖然定位為設計及工藝雜誌,卻不只視物件為產品或創作成果,即使是介紹設計師的作品,也著重述說人與物的互動過程,多於以產品硬照或設計師照片來填充版面,雜誌的重心,既是物件,也是關係,人、物和時間的關係。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畢業於法文系及傳媒及文化研究系,曾於Metropop、明周及HK01任生活版記者,題材主要圍繞創意設計、文化、旅遊,現於德國修讀社會人類學,栽進多元的迷霧,以看清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