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可以牧養人類,但人類不能牧養貓。貓總是我行我素,完全沒法討好,靠熱誠想做到,卻為何沒有心裝載同情貓奴?原因或者要追溯至漫長的演化史。
不論是獵物還是狩獵動物,群居好處一樣多不勝數。前者可享「眾數安全」,聚集線眼,減少被捕獵的危險;後者合力圍獵,則能增加成功機率。另外,群居動物毋須長途跋涉尋找配偶,一同照顧後代,又能擴大子女存活機會。同屬貓科的獅子便過著集體生活,為何貓始終不合群?
加拿大貴湖大學整合生物學家 John Fryxell 認為,獵食份量決定了動物的習性。貓科動物一般胃口大,食肉量多,競爭激烈,因此傾向獨自狩獵,以獨吞戰利品維生(譬如花豹)。獅子則是例外,一來對於野外狩獵,地盤相當重要,獅群要壯大才能掌握好據點;二來目標獵物體積龐大(譬如角馬),一場狩獵即可養活眾多,亦即獅子負擔得起群居的「成本」。貓卻不然:小型狩獵動物的目標體積太小(譬如老鼠),難以分享,因此傾向獨吞食物,單獨狩獵,即使是家貓也不能擺脫這種習性。
另外,貓充其量是「半馴化」動物,與「主人」更多是共生關係,而非主僕從屬。所有已馴化的貓都是中東斑貓(Felis silvestris)的後裔,當時人類穀倉出現鼠患,貓為覓食不請自來,兩者互相合作,各取所需。即使貓與人類同住,行動仍然相當自主,隨性來去,人類以為家中的是寵物,卻可能是「客廳中的獅子」;同類之間一樣,貓會霸佔地盤,留下味道,警惕其他貓隻不要接近,假如狹路相逢,隨時亮爪。內鬥一日不停止,貓就不可能成為牧養動物。
貓的習性承傳自演化史,理應隨生活環境而改變。一如紅毛猩猩由於棲息地劇減,由獨來獨往變成群居動物,貓在某些時地亦會展現包容心理,譬如有「貓島」之稱的日本青島,貓與人的比例高達 6:1,貓隻之間可能並無往來,但起碼接受--或容忍--了彼此的存在。
不過,這並不表示貓無法馴養。有研究發現,用馴狗的方法,但讓貓自己選擇回報,比強迫訓練更加奏效。了解貓的心理,人貓就能更好地溝通。或者有一日,貓奴能夠成為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