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日常見問題之一,是零錢很多很散。
吃飯購物坐巴士,掏出了一堆硬幣,放在手心逐個認,尤以 50 円最難辨識。它不像 1 円又小又輕,亦不像 500 円又重又金。你驟眼看以為是 100 円,中間卻多了個洞,再看又以為是 5 円,顏色卻是銀不是金。搞了半天,司機侍應服務員仍笑著等,自己倒先尷尬起來。因此有說,日本的收銀處多有小盤,供人放置硬幣找續,既為減少身體接觸,也為將錢看清看楚,免得雙方拗數。
50 円和 100 円硬幣均是常見常用,但它們的歷史原來不算很長。
50 円硬幣在 1955 年初登場,當時正面已印有菊花圖案,中間卻沒有洞。兩年後,100 円硬幣面世,為了以茲識別,以及節省原料,由 1959 年起 50 円硬幣就開了洞。至於製造原料,初代的 50 円和 100 円硬幣,分別用鎳和銀造,其後全球工業對這些金屬的需求急增,為確保能大量造幣,從 1967 年兩者均改用白銅。在同一年,100 円的圖案亦由鳳凰、稻穗,變成櫻花,並沿用至今。
近年,隨著電子貨幣興起,以及消費稅增加,日本國民逐漸改變習慣,變得少用現金多用卡,「份量十足」的硬幣,更是備受衝擊。自 2000 年起,50 円和 100 円硬幣的流通量均告減少。日本銀行的統計顯示,截止 2016 年 11 月為止,市面流通的 100 円硬幣減至 105.43 億個,50 円硬幣更只有 43.78 億個,是日本現行 6 種硬幣中流通量最少。
流通量減少的硬幣,還有它們的「兄弟」5 円。過去,由於「5 円」的發音,與含有幸福之意的「ご縁」相同,所以 5 円這款硬幣,除了一般交易付款,亦多用作參拜時的香油錢。但由 2014 年起,東京的愛宕神社皆在年初數日,設置電子貨幣「樂天 Edy」讀卡器,讓善信們刷卡代付香油錢,取代 5 円的獨特價值。
或許再過十年廿年,這些硬幣的存在意義,只是「疊銀仔」的道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