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結構出問題,貧富差距愈來愈大,低下層缺乏向上流動機會,香港在這方也挺全球化,絕對追得上潮流。此時,矽谷重提「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歐美迴響巨大,因為大家百寶出盡,仍無計可施。不過反對聲音認為此法純屬虛想,人人派錢只是安撫被遺棄的工人,最終只會加重國家財政負擔,加上科技轉型尚未成熟,要談也實在為時尚早。但如果現有方法行得通,就不會有新倡議,這些所謂弊處,是不是真的存在?而香港不論經濟政治皆陷死局,是不是也是時候諗吓?
在美國,特別是矽谷及舊金山灣區, 於 Y Combinator 宣佈在奧克蘭社區進行先導實驗後,UBI 更受關注。矽谷中人眼見人工智能及相關科技日新月異,心知大部分工種將會被電腦及機械取代,大量基層勞工將失業,或在收取卑微回報下工作,貧富差距將會進一步拉遠,所以便有 UBI 的破格建議。不過,當大家一聽到「唔駛做,有錢收」,自然會意見多多,但到底這些反對聲音又是否合理?
庫房頂唔順?
要真正計算 UBI 的財政負擔,不能只計花費,而不算減省社福行政成本、提高生產力而創造的經濟回報,及私人企業不一定反對的因 UBI 而增加的新稅項。現時各國的社會制度花巨大人力資源於行政工作,如果統一合流,取消審查,就已經可以省回一大筆,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便希望透過推行 UBI,而廢除社會福利制度。在生產力提升方面,自動化及人工智能應用,不用放假,沒有工傷,絕不疲憊,永不 Say No,提升產能,雖然殘酷卻是事實。
至於最有趣的是,資本家未必不願多付稅來支持 UBI,「回看美國歷史,資本主義也會進步,老闆也不是無腦,他們積極支持工會運動發展,因為資本家心明唯有這樣做才可以減低工人轉投社會主義陣營」,史丹福大學的貧窮及不平等中心 David Grusky 談到。
太慢?只怕其實已經太遲了
有學者認為工作全由機械人全面取代人手之時,至少還要 30 至 50 年,而且貿然引進 UBI,改變現時的工作及社福制度,只會讓已搖搖欲墜的社會及經濟更加不穩。「30 至 50 年」這種科技時間觀,其實相當不合時宜。先不說矽谷,本港不少快餐店已備有觸控大屏幕的點餐系統,而收銀員人數則愈來愈少。其實大家心照,收銀員一職快將被淘汰,收銀員如果無其他一技之長,就很快被迫離開勞動市場。再看看整間快餐店,又有多少職位可被簡單的人工智能取代?
矽谷倡議 UBI,是因為他們發現自動化已逐步令不少職位消失,再加上日漸強大的人工智能勢將加劇趨勢。數據科學家及 ShareProgress 的始創人 Jim Pugh 是 UBI 倡議者之一,「當無人駕駛汽車在矽谷成為事實,愈來愈多人關注未來經濟在自動化日漸普遍下,會發展成怎樣。」
商業社會永遠也是成本計算。現在仍未全面取締,當中包括一些僱主顧念舊情,仍然聘用老員工,靜待自然流失;但如果處身劇烈競爭的產業,不立即改革,則可能已一舖清袋。另一方面,其實也是等市場適應,現在連嬸嬸們也拿著手機隨街捉比卡超時,一切只是時間問題,而那時間可能只是一代人,大約十年吧?所以準備迎接自動化及人工智能的時間根本不長,再加上全球現已置身經濟死局,現在還不討論其他新方法,只怕一切也來得太遲。
請拔掉吸嘴吧!
有評論認為政府及企業因希望自動化及引入人工智能,所以才鼓勵及支持 UBI,而這種派錢根本沒法有如工作能帶給人滿足感,其實這種批評變相認為人生應由別人安排,企業不用進步。
全面自動化能有效降低成本,並可消除剝削,因為重覆、冇人性、零碎化、低技術及知識含量低的工作,已經不再存在。另一方面,人生意義理應由個人自我創造及賦予,這是「自由」下的代價。UBI 就是希望在提供基本收入後,人擁有更多自由追尋自己價值、人生意義及自主創新,而不用受工廠制式的束縛。「如果人有了這筆錢,他們就可以選擇不從事那些極低收入工作,再沒有人只因害怕失去這種工作而被迫成為工作狂」,未來美國加州研究所的 Natalie Foster 表示。
任何人不應干預別人如何定義人生價值,而世上也沒有人應該要為另一人的人生價值負上任何責任——現行社福制度根本無法做到這點,而 UBI 卻可助人重拾個人的財政自由,也讓企業可以放心轉型;最終以最開放自由的方式,有效轉移財富,解決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的問題,透過政府,最有效省時重新分配資源賦與社會各人經濟自由,至於他們想如何,這就是他們的自由及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