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記憶可自行造假

A+A-

rsz_shutterstock_5135

新聞可以造假,記憶同樣可以。英國華威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明明沒有經歷過,但若被告知曾做某事,經過多次腦內「重溫」後,半數人都會信以為真,把假記憶當作真體驗。為何最信不過的,並非 Google、Facebook,而是自己的腦?

研究由 Kimberley Wade 教授主導,邀請 400 名成年人進行實驗,向他們灌輸一段完全虛構、但相對無害的記憶,譬如童年時坐熱汽球、對老師搞惡作劇或在親戚婚禮出糗,並幻想此事確曾發生。結果顯示,約 30% 參加者看來「記得」該事,甚至能講述發生的經過,以及當中的細節,23% 則顯示他們接受該段捏造的經歷,在某程度上屬實。

這份發表於期刊「記憶」(Memory)的研究還指出,那些假記憶不僅是人為植入,更是參加者在被告知的「事實」以外,自行添加枝節。「當他們的敍述,由『我並不記得……』變成『現在我想起來……』,肯定會說出一些額外的想像,或是在既定的情節外,再作詳細說明。故約有三分一人顯示擁有假記憶,並有跡象顯示,逾半數人將那件虛構的事,當作有發生過。」

不過,「有圖有真相」這句名言,在這實驗倒是適得其反。當參加者被展示聲稱是乘坐熱汽球時拍的照片,非但沒有提高「往事」的說服力,反會減少他們接受及建立虛假記憶的機會。研究人員相信,當參加者嘗試「回憶」是否曾有此事時,這些照片反會約束了想像力,因此阻礙記憶的形成。

Wade 教授表示:「是次研究發現一個大部分人容易發展錯誤的信念,這點甚為重要。因為我們從其他研究得悉,扭曲的信念能夠影響人的行為、意圖及態度。」研究點出人類記憶的曖昧特性,亦讓科學家更進一步了解,記憶是如何構成,並能如何操控。但由此亦對一些極為依賴人類記憶的活動,譬如法庭作證及精神治療的可信性,產生懷疑。

「要客觀來確定,一個人是在回憶過去,抑或是表述一些源自其他經歷的知識、信念或心理狀態,這可能相當困難。」研究的多名作者總結:「即使在嚴格受控的實驗室環境下,研究記憶的人員亦難以介定及觀察記憶。既然如此,我們怎能期望治療師、法醫鑑證員、醫務人員、人力資源人員或法學家,在這項任務上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