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去鮮花,然後種出大廈」不獨是本地寫照。單看 2014 年數據,估計將可取代東京成為世界最大城市的印尼首都雅加達(Jakarta),便建有商場超過 170 座。零售用地在短短 1 年間增長達 17 %,現在平均每 4 公里便見 4 家商場。有商場在城市中林立,自然便有人流連忘返;不過,也有雅加達人即使從未到過這些地方,亦需為興建商場這項「共業」付出代價:城市公共空間遭收窄、更嚴峻的交通擠塞和洪水問題,全都是要付的帳。
方興未艾的商場文化
「我每天都會到這裡逛逛。」 25 歲的印尼白領 Faisyah Dyanti 笑說。她上班的地點跟 Grand Indonesia 商場鄰近,加上商場有冷氣,餐廳選擇多,所以她幾乎每天都會到這裡吃午飯。印尼位於赤道附近,受熱帶氣候影響;炎熱天氣下,涼爽通風的商場自然格外吸引。有調查顯示,印尼女性平均每天花 3 小時在商場內活動。Lamudi 物業公司的主管 Karan Khetanthe 亦指,「若你到雅加達的商場逛一圈,你便能感受到印尼的『消費狂熱』。」印尼人到底有多常到商場,從以上可見一斑。
當然,雅加達人對逛商場的興趣,同時與人均消費能力增加有關。當地人不介意付出相對高的價錢,以換來一個相對舒適的休閒環境。只可惜,商場從來不是免費。從雲石地板、冷氣、警衛到清潔工,這些開支都隱藏在高昂的食物或商品收費中,但每天僅賺取 2 萬盧比(折算約 11.7 港元)的雅加達漁民,實際上也沒意欲以 10 至 15 倍的價錢買在商場外也能買的東西。住在雅加達北部的 Ahmed Setiawan,便從沒到過附近的 Green Bay mall,只每天餵雀捕魚。
更諷刺的是,當某些商場為招徠更多客人,不惜以低價甚至零價放租給知名設計師,而且發展商即使違法,只要有錢賠償給政府,佔地便不成問題;但另一邊廂,如 Setiawan 等居民卻無法為自己建屋。
商場愈多,綠化愈慢
自 2000 年起計,城市的綠化增長率只有 1%。雅加達現時的總綠化面積,也不超於 10%。印尼人窮得只有商場可去,並不是無原因可尋。
「你知道為甚麼我和女兒都那麼積極逛商場嗎?因為我們無處可去。」一位印尼母親說,「縱使真的有,印尼的交通如此擠塞。亦因如此,你惟有到商場,商場才不會令你苦惱:一去一回,方便又快捷。」更諷刺的是,大部分印尼人為了避開交通擠塞而躲進商場,但愈建愈多商場,反致行車路愈來愈窄,交通問題日漸嚴重。
與此同時,許多人其實忽視了綠化面積對於防洪的功用。1980 年代,洪水平均需要 3 小時才能覆蓋印尼街道;但在今天,洪水只消半小時便能注滿街道。假若雅加達一直缺乏綠化劃地來吸收 1 至 2 月多餘的雨量,恐怕洪水問題會再次威脅沿岸相對貧困的居民,重演一次印尼水災悲劇。
對印尼人來說,商場大概猶如溫室,讓他們得以與外頭的社會和環境癥結隔絕。坦然,亦有穆斯林女性分享,藉著擺脫路人目光,穿上牛仔衣及踏上高跟鞋,她們的確在商場內呼吸到短暫「自由」,學習到多元價值和尊重。不過,終歸「溫室」的防護力可有多強?除難敵水災、低層印尼人仍無福可享外,可笑也是,只要印尼人一踏出「溫室」,保護罩亦蕩然無存;在印尼的烈日下,交通擠塞、土地分配不公義、沿岸居民朝不保夕等問題,亦只不過份外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