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愛文學的朋友,可能會知道本篇分享的題目,出於美國文豪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的「老人與海」。那麼朋友可能會疑惑,為何筆者會換上了一個問號?
老人獨自出海,孤獨地掙扎,帶著殘缺不全的屍體回來,然後進入夢鄉。在大海之中,名為 Santiago 的老人向自己說:「然而,人並非為了失敗而生的,」他說。「人可以被毀滅,但不是被打敗。」(“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he said.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我們疑惑:究竟「被毀滅」與「被打敗」有甚麼分別呢?從結果而言,都是失敗了?可是,能夠說出「人可以被毀滅」,又好像多了豪情不屈的氣勢。說穿了:我們會否願意妥協。
詭異的是,一生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硬漢的海明威,從種種身體的創傷之中奇蹟一般地活過來;可是當他面對晚年衰老和種種病痛,加出種種可能不為人知、也不被海明威表現出來的內心鬱結,最後,他選擇了以暴烈的方式,親手結束了自己的傳奇人生。
所以說,海明威究竟是被毀滅了?或是被打敗了?
海明威喜愛打獵,他也喜愛動物標本,最後,他的暴戾卻從對外轉為對內,他是以自己的雙管獵槍,以兩發子彈,轟碎了自己。
自然,我們無法推斷出海明威自殺的真正原因,只是說,我們從他的選擇之中,發出了一個疑問:他的選擇是對生命的妥協?或是相反的,正因為不肯妥協的結果?
在二元對立的概念之中,可能我們會認為,妥協不是好東西,代表了我們的軟弱。可是,事實是,我們誰人不是生而軟弱的?我們的生命是藉著很多的條件而存活,可能只是缺少了某一個環節,我們的生命就會受到傷害,甚至是消失。
或許,讓我們試試看,轉換一下概念:如果我們將軟弱轉化為柔軟,當我們看到自己的柔軟,那麼,生命中的種種苦難,或許就不是為了傷害我們,而是讓我們學習如何在生命之中流動。
這一種微妙的變化,可能會讓我們誤會,以為是為了勸說我們要屈服於權勢之下。不是的,如同海明威苦於讓自己成為一名硬漢,他情願自我毀滅,也不願意接納自身的脆弱。這就如同,在我們過度強調成就的社會之中,一直將失敗置於陰影之下,將成功視為獵物不斷地追逐,結果,我們會否成為自身的獵物?
我們,正面對著這個巨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