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選舉人團應該倒戈?

A+A-
選舉人團能拯救美國人嗎? 圖片來源:路透社
選舉人團能拯救美國人嗎? 圖片來源:路透社

美國大選希拉莉贏 150 萬普選票(popular vote),輸 58 張選舉人票(Electoral College),重蹈 2000 年民主黨戈爾的覆轍。正如杜林普在 2012 年批評:「選舉人團是民主制度的災難。」美國人為民主引以為傲,但由憲法設計到選舉制度其實並不十分民主,選舉公正指數甚至表現極差。美國有州分要求選舉人團按普選票結果投票,而選舉人團的原意也是為防民粹奪權而設,那麼,選舉人團應該在 12 月 19 日--美國正式選舉日--集體倒戈嗎?

所謂「選舉人團」(Electoral College),就是一種間接選舉:每州選舉人團的票數相當於該州參眾兩院的議席數目,不過眾議院議席按人口比例計,參議院議席則規定只有兩名,譬如佛羅里達州就有 2 + 27 = 29 張選舉人票。而除緬因州和內布拉斯加州外,其餘州分均採「勝者全取」:哪怕票數只贏 0.1%,亦能全獲加州 55 張選舉人票。由於選舉制度違反人口比例代表原則,每 4 年便會惹來民主人士垢病。

美國選舉制度違反人口比例代表原則,民主程度長年為人垢病。 圖片來源:路透社
美國選舉制度違反人口比例代表原則,民主程度長年為人垢病。 圖片來源:路透社

杜林普現時銜頭是「票選總統」(President-elect),因為嚴格而言,真正的美國大選不在 11 月 8 日,而是「12 月第二個星期三之後的第一個星期一」(今年 12 月 19 日),該日選舉人團將按各州普選結果投票予總統候選人,及至點票完成,「票選總統」才能成為「真總統」--如果選舉人團沒有倒戈的話。

選舉人團發源於政治妥協:「美國憲法之父」麥迪遜(James Madison)屬意普選總統;南方白人支持選舉人團制度(因為莊園主所持奴隸可列作五分之三票);另有意見提出由國會選出總統。最後開國之父決定將選舉權交予州份議會,議會再交由人民投票選出選舉人(19 世紀初,美國 14 州議會自行選出選舉人團,民眾無從參與)。人民似乎終於有「參與權」,但「決定權」仍然不在人民手上,而在選舉人團。

開國元勳咸美頓認為,選舉人團制度有助防止民粹暴政。
開國元勳咸美頓認為,選舉人團制度有助防止民粹暴政。

今日的選舉人團由政黨推舉,等於橡皮圖章;然而,開國之父的初衷是屬意一班獨立人士,恰當運用政治智慧選出最理想的總統人選。美國開國元勳、首任財政大臣咸美頓(Alexander Hamilton)--即是百老匯劇 Hamilton: an American Musical 的主角,座上客包括票選副總統彭斯--在「聯邦論」(Federalist Papers表明:「總統選舉包涵人民意願,固然理想;但由一班善辨優劣的人直接參與,同樣理想。」這一班人就是選舉人團,「最有可能擁有抉擇所需的資訊及鑑別力」,因此「總統一職永遠不會落入不符資格的人手中。」 「any man who is not in an eminent degree endowed with the requisite qualifications」是甚麼人?「外國勢力」以及「善弄陰謀、民粹小技」人士(talents for low intrigue, and the little arts of popularity)。用霍金的話講,就是「以低級手段蠱惑民心的政客」(a demagogue who seems to appeal to the 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杜林普。

選舉人團或許初衷如此,然而絕非慣例。長年因循以來,美國大眾已接受了既有制度,如果突然改例反枱,必然會破壞人民對民主制度的共識。對此,紐約城市大學傳播及政治學副教授 Peter Beinart 則表示決定需視乎情況,假如民選總統的危險程度遠超破壞民主的代價,那麼選舉人團就有必要介入。事實上,歷年美國大選就有過百位「失信選舉人」(faithless elector)--不過無法左右大局;今屆亦有兩位「咸美頓選舉人」發起遊說運動,以求阻止杜林普入白宮。

有選舉人發起「咸美頓選舉人」遊說運動,力阻杜林普入主白宮。
有選舉人發起「咸美頓選舉人」遊說運動,力阻杜林普入主白宮。

出於 4 項憂慮,Peter Beinart 認為杜林普不適合出任美國總統:

全球暖化:杜林普曾指全球暖化是中國一手炮製的「騙局」,揚言將退出巴黎氣候協議、解除煤礦發電限制;而杜林普亦已推薦反氣候變化論者 Myron Ebell 署理國家環境保護局(EPA)。獨立研究機構 Lux Research 預期杜林普任內碳排放將激增,意味美國 1,300 萬沿海居民下世紀將受水位上漲而流離失所,在佛羅里達州更會波及過半人口

核戰危機:除二戰外,美國曾多次徘徊核戰爆發邊緣:杜魯門曾考慮在北韓投原子彈;甘迺迪在古巴導彈危機時表示開戰機率有三分一至一半;列根時期軍備競賽期間,蘇聯一度誤判「Able Archer 行動」為北約攻擊,幾乎觸發核戰。杜林普曾多次質問外交專家「為何不能使用核武?」並且有意保持「意想不到」的核武立場。發動核武講求「速度與決斷」,需時僅數分鐘,幾乎不容討論,杜林普素有衝動的氣質,而且不屑軍事專家建議,由他掌管核武密碼無疑是一大隱憂。

杜林普的違憲言行、醜聞以及利益衝突引發極大爭議。 圖片來源:路透社
杜林普的違憲言行、醜聞以及利益衝突引發極大爭議。 圖片來源:路透社

侵害人權:杜林普曾揚言恢復水刑、囚禁恐怖分子家屬、勒令穆斯林登記個人資料、禁止伊斯蘭教徒入境、阻撓部分記者採訪集會、報復傳媒不利報道等等。只要美國總統有意,大把機會侵犯人權,歷史例子亦不勝枚舉。

拒絕敗選:競選期間,杜林普曾表示選舉「被人操縱」,暗示不會接受敗選結果,破壞美國民主傳統,加上種種違憲言行醜聞,杜林普不能勝任總統一職。

Peter Beinart 承認以上危機皆屬揣測,始終杜林普一日未上台施政,一日無從論斷,但危機確實存在,而且代價極大。港人對此應該感受甚深:梁振英就任特首前,也有聲音指要予人機會表現,未上台又怎知一定做得差呢?應該給他 5 年/10 年施展抱負。當然,梁振英沒有令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