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都愛無印良品(MUJI),喜愛它的極簡主義,喜愛它的文青生活,也喜愛它的平凡產品——就連山寨品牌「名創優品」,也從抄襲無印良品之中,殺出一條血路。無印良品從沒有大賣廣告,卻能衝出日本,走進亞洲,甚及美國。究竟無印良品有何成功之道?
迄今有 700 多間分店遍佈世界各地的無印良品,擴張迅速,不但沒有停下來的勢頭,更愈燒愈旺。以拒絕標籤、脫離廣告的「反品牌」(anti-brand)姿態發展,無印良品沒被網購潮流牽著鼻子走,反而依靠實體商舖,一間一間的進攻世界。
近日,無印良品美國分公司總裁嶋崎朝子公布,繼美國十多間分店後,無印將於波士頓及洛杉磯兩地再設分店,進一步進軍美國,大展拳腳,她指出,位於美國第五大道(Fifth Avenue)的無印旗艦店,把無印的產品,及像簡潔、價廉和實用等品牌理念帶進美國,是推使無印在美國的業務蒸蒸日上的主因。
無廣告的營銷策略
無印良品多年來實踐著同一種營銷策略,比起廣告,更著重「態度」。受外國媒體訪問時,嶋崎朝子指出,「對於廣告,無印良品抱著 Less is more 的態度。」比起鋪天蓋地式的廣告轟炸,無印更想藉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擴闊無印的客戶群。
自 1980 年於日本始創起,無印良品開始遵從「無廣告」原則,建立自己特別的品牌形象,而這形象,恰巧妥當地回應了當時的日本社會。在 1980 年,泡沫經濟還未爆破之前,日本市面歌舞昇平,紙醉金迷,廣告設計多是色彩鮮豔,吹捧奢侈品是身份象徵。在這片喧囂底下,無印則反其道而行,拒絕盲從 80 年代的豪華氣氛。最初,無印只賣 40 多項廉價實用的生活用品,亦透過減少材料浪費,簡化生產程序,使產品保持低價,讓平民百姓均可負擔得起。
結果,無印良品的「低成本」、「不浪費」營銷哲學逐漸成為其特有的身份特徵。依字面直譯,「無印良品」四字,即是「沒有印上品牌標誌的良好物品」。跟從簡約主義的宗旨,無印不僅是「商業」,更是一種「美學風格」。無印多次與深澤直人、山本耀司等著名設計師合作,推出深受愛戴的產品,但其美國總裁卻跟傳媒說,「我們不想設計產品,只想集中於實用功能。」
於廣告之外
不難發現,與其他大品牌相比,無印良品的確較少廣告。對此,嶋崎朝子這樣解釋:「我們想維持產品於一定價格,如果我們賣廣告,則要提高價格。」於廣告之外,無印以別的途徑推廣品牌,例如在店舖內舉辦活動、講座等。
另外,店舖內的環境亦是一大重心。無印良品投放資源在室內設計上,希望單靠環境,就能講出無印的故事。在店舖內,無印會擺放香薰機,持續釋放具治癒香味的霧氣,另一角也會有「蓋印站」,提供眾多可愛圖案的印章,讓顧客親自設計文具、布袋。
一如早前提過的日本企業 Daiso,無印良品也是憑著獨特的營商哲學、店舖環境,充分回應到時代需要,才能愈做愈大,一間一間的建立出跨國企業王國。無可否認,日本人於營銷設計方面,的確技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