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種食糧,世界出路?

A+A-
大量開墾耕地會破壞熱帶雨林。
大量開墾耕地會破壞熱帶雨林。

要阻止全球暖化、維護生態,人類糧食供應這一環是個難解的死結,環保機構指生產牛肉加速全球暖化;而即便其他牲畜和魚類,因其飼料而需大量開墾耕地,隨時夷平大片熱帶雨林。因此,有生物科技公司就矢言以天然氣「種出」糧食,充當動物飼料,甚或是未來的人類食糧。

甲烷「種」出來的食糧。圖片來源:Calysta
甲烷「種」出來的食糧。圖片來源:Calysta

這種「化石糧」名為 FeedKind,是由加州 Menlo Park 的生物科技公司 Calysta 利用嗜甲烷菌(Methylococcus capsulatus)將天然氣中的甲烷轉化而成的高蛋白動物飼料。FeedKind 概念最先源於 1980 年代挪威油公司 Statoil,於 2000 年代一度開設工廠生產飼料,其時因天然氣價格高企,又得不到歐盟批准,未幾便告倒閉。技術易手到 Calysta 後,現時已獲歐盟批准用作餵飼養殖魚及禽畜,下一步除了爭取美國政府批准外,Calysta 的行政總裁 Alan Shaw 還有更遠大的目標:「我們希望將它推展至貓狗,甚至是供人類食用。」Calysta 今年 9 月已於英國開設小型工場,預期每年生產 100 噸魚糧,並將在美國與加工食品企業 Cargill 合作興建工廠,預計每年生產 20 萬噸飼料。Calysta 的對手公司 Unibio 10 月也於丹麥開設規模相近的工廠,量產化石糧。

世界銀行預測,到 2030 年人類食用的魚類會有三分之二屬養殖魚。人工養殖雖能保證供應,但龐大的飼料需求卻是個大難題。現時漁農以野生捕魚、剩魚、大豆、小麥、玉米和家禽養殖的副產品等混合成飼料餵魚,這不但對海洋生態造成沉重負擔,使用大量化肥和農藥造成水土流失之餘,也增加了森林開伐,像巴西的稀樹草原每年便被大豆田蠶食 14.2 平方公里,而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數據,直到 2014 年全球生產的黃豆有近 75 % 用於製作飼料

Calysta 提供的化石糧,無需農地、化肥或農藥,只需少量水份和空間。負責將甲烷轉化成化石糧的微生物嗜甲烷菌,生產成本低廉,在 Calysta 細胞庫中可以同時發酵無數嗜甲烷菌。事實證明,這些其貌不揚的飼料同樣能令魚類食指大動。

然而,大量應用化石糧長遠雖能減少農地需求,過程同樣釋放二氧化碳,加速全球暖化。儘管兩間競爭公司都吹噓化石糧對環境有利無害, Calysta 的行政總裁 Alan Shaw 形容其公司「正引領可持續飼料的新時代」,另一邊廂 Unibio 更揚言:「新技術能減少 52% 二氧化碳排放量。」而  Calysta 最近交出來自英國 Carbon Trust 的評估報告就指出了問題核心:理論上,使用來自可再生能源(例如垃圾堆填區中的沼氣)的甲烷生產的飼料,產生的二氧化碳的確會低於使用大豆、小麥等飼料,問題是 Calysta 用的只是來自天然氣的甲烷。沼氣甲烷成本不菲而且為數不多,沒有資助的話難以維持,而現有針對氣候轉變的政府資助只著眼於能源開發,而不在食品生產。

現實是 FeedKind 非萬能。Shaw 表示:「我只是想方法解決糧食危機,保護海洋生態,還有讓人們不再為種大豆砍伐雨林,你要明白為了餵大養殖魚而不停捕海魚並非長久之計。」一方面減排刻不容緩,另一方面糧食生產衍生的問題同樣嚴峻,惟有各施各法;Calysta 這些公司目前所能做的,只是磨練技術,要生產完全環保的食糧,仍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