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報業早已步入寒冬。美國三大報業集團(Gannett、McClatchy、Tronc)在 2016 最新季度的廣告收益都錄得雙位數跌幅。美國報章整體廣告收益亦由 2000 年時的 600 億美元減少至 200 億美元,跌回 1950 年水平。收入萎縮,報章唯有轉型為一種「新」的營收模式。
所有媒體都意識到,銷量已不能保證廣告收益。以美國龍頭大報「紐約時報」為例,近年銷量一直上升,最新季度廣告收入卻下跌了 19%,而 Facebook 同期的數碼廣告收益則增加了 59%。媒體對廣告客戶的吸引力在於讀者的瀏覽時間:2015 年美國人使用手機瀏覽資訊時間已佔所有媒體的 25%,卻只分得 12% 的廣告收益;另一邊廂,讀者花在印刷媒體的時間只剩 4%,卻仍佔有 16% 的廣告收益。
報業的前廣告年代
不過,廣告客戶始終隨讀者而動,廣告正從印刷媒體轉移到手機等網絡平台,因此紙媒轉型開拓數碼廣告市場是大勢所趨,但即使「紐約時報」的數碼廣告收益年增長高達 21.4%,仍只佔總收益的 12.2%,遠未能抵銷印刷廣告的跌勢。
那還有甚麼方法能在廣告流失下生存?早在 1830 年代,美國報紙的售價不菲,很少人負擔得起。當時的城市大報每份售 6 美分,流通量只有約 2,600 份。1833 年,一位 23 歲的年輕人 Benjamin Day 決意改變報章的營運方式,革命性地推出了只售 1 美分的 New York Sun,出版兩年就擁有約 2 萬名讀者。 1 美分的售價當然遠不足以支付 New York Sun 的營運成本,但憑藉龐大的流通量,報章可依靠廣告成主要收入來源。Benjamin Day 成功發掘出「販賣讀者關注」的媒體營運模式,主導報業往後百年的發展路向。
付費訂閱或是出路
當「紙版廣告」的路線不再可行,一些大報如「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現在似乎正重返回 1830 前的模式。隨紙版及網上付費訂閱讀者數目增長,「紐約時報」第 3 季度的銷售收益已佔總收入的 60% 。與此同時,英國「衛報」同樣希望進一步發展付費會員制以增加收入。
此外,傳媒機構要轉型,傳媒人也可轉型。自從「自媒體」(self media)隨網絡興起,編採人員不必依靠傳統大型媒體,大可自行成立專頁發布消息或整理轉載新聞,借社交媒體的效應,發表報道文章或圖片的成本大大降低,有利快速傳播。只要確立讓讀者直接專頁 / 媒體人付錢的方法,就能以提供有質素的報道來換取讀者的支持,而不是就讀者的瀏覽量吸引廣告商。這樣編採人員既不用只靠廣告收益,亦是避免傳統媒體公司因經營不善而大幅裁員的另一出路。
靠紙版廣告生存的時代已經過去,新聞業界該如何應對?重新專注在肯付費的忠實讀者身上,或許是捱過寒冬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