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是不少美國人的感受。 圖片來源:路透社
相信是不少美國人的感受。 圖片來源:路透社

杜林普勝選,震驚寰宇 70 億人,繼脫歐公投德國大選右翼崛起及哥倫比亞公投否決和平協議後,又一「黑天鵝」現象,主流傳媒的民調與現實結果相去極遠,希拉莉的慘敗足以寫入大熱倒灶事件之列。歷史上預測落空的選舉不在少數,但論反差之大,要數以下幾場:

拿破崙三世:法國首屆普選產生的總統,同時也是一位獨裁皇帝。
拿破崙三世:法國首屆普選產生的總統,同時也是一位獨裁皇帝。

拿破崙老是常出現

法國第一次普選發生在 1848 年--大革命近 60 年後--二月革命爆發,七月王朝倒台,臨時政府成立之後,拿破崙一世的侄兒、路易拿破崙(Louis-Napoleon Bonaparte)獲免流放,一度得以回國,其後出任國會議員。同年法國第二共和立憲,籌措首屆總統選舉,路易拿破崙以黑馬姿態出選,臨時政府元首、七月王朝將軍卡芬雅克(Louis-Eugène Cavaignac)以為大可輕取對手,結果以 150 萬票慘敗於 560 萬票的路易拿破崙。

有指卡芬雅克該年血腥鎮壓工人起義,大失民心,亦有史家認為路易拿破崙以捍衛法治的姿態登台,加上貴族銜頭,令農民及舊王朝人士都受落。選舉 4 年之後,路易拿破崙復辟,是為拿破崙三世,法國第二共和完結。

1936 年,一項具 230 萬受訪樣本的民調預告羅斯福將落選,結果恰恰相反,羅斯福幾乎全取所有州分。
1936 年,一項具 230 萬受訪樣本的民調預告羅斯福將落選,結果恰恰相反,羅斯福幾乎全取所有州分。

羅斯福又連任

1936 年--經濟大蕭條後 8 年--羅斯福在推行新政期間尋求連任。當時週報「文學文摘」(The Literary Digest)就投票意向發出 1,000 萬份問卷,回收近 240 萬份,可說是史上最貴的民調之一。文學文摘民調顯示,共和黨候選人蘭登(Alf Landon)將以比數 53% 擊敗 47% 的羅斯福;結果,羅斯福以普選票 62% 比 38%、98.49% 選舉人票、48 州取 46 州之下,壓倒性大敗對手。此後羅斯福又連任兩屆。

相反,同年另一廣告公司 Gallup 則是首次展開大選民調,便以 5 萬人受訪樣本準確預測羅斯福勝選。有分析指,文學文摘民調失敗乃出於抽樣不良,自願性質則導致「無反應誤差」,產生無人支持某一方的錯覺--與今日的網上投票性質無異。

戰爭英雄邱吉爾戰後被選民「無情對待」。
戰爭英雄邱吉爾戰後被選民「無情對待」。

邱吉爾打勝仗卻敗選

1945 年 5 月 7 日,納粹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西邊戰線隨之落幕,按照規定,英國戰時內閣亦需解散重組。英揆邱吉爾以國家英雄姿態出選,以為勝券在握,詎料 7 月 5  日國會選舉結果,保守黨以 197 席慘敗於工黨 393 席,工黨黨魁艾德禮(Clement Richard Attlee)出任首相,邱吉爾本人只能當個議員。

分析認為,工黨在戰時有治國經驗,所倡議的福利政策對戰後英國民眾極為吸引,而保守黨專注戰事,既然戰事結束,也是時候退場。邱吉爾對英國人的選擇表示:對領袖無情,是偉大民族的標誌(Ingratitude towards their great men is the mark of strong peoples.)。不過 1951 年大選,輪到保守黨大勝,邱吉爾重新上台。

杜魯門勝選後,手執一份芝加哥論壇報,對其頭版不實報道表示「跟我聽到的不一樣。」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杜魯門勝選後,手執一份芝加哥論壇報,對其頭版不實報道表示「跟我聽到的不一樣。」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杜魯門將敗未敗

美國總統羅斯福 1945 年在任期間病故,杜魯門(Harry S. Truman)臨危頂上,在副總統從缺之下,處理二戰、中國國共內戰、馬歇爾歐洲援助計劃、以色列立國、柏林禁運等國際大事。1948 年尋求連任之時,所有初期民調均指杜魯門的選情不利,包括以科學方法見稱的 Gallup。以為大局已定,「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更提前印好頭版「杜威擊敗杜魯門」(Dewey Defeats Truman),豈料杜魯門拿下 28 州、斬獲 303 張選舉人票,一反早期民調預計,順利連任。

分析認為,民調機構漠視 14% 游離票的去向,大選前幾星期便已放棄跟進,期間杜魯門乘鐵路穿州過省,實行鄉間小鎮宣傳(whistle-stop campaign),爭取游離選民,終於扭轉劣勢。事件帶出幾項選舉教訓:民調愈後期愈可信、跨省宣傳成為競選指定動作、選舉新聞隨時翻盤、老粗農夫也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