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一張特別有意思的圖,畫的是 1851 年首屆「世博」,圖中冠蓋雲集,赫然有一個身穿補服,頂戴花翎的中國人,站在很靠前的位置,身姿筆直,由法國畫家 Eugene Louis Lami 所繪。
問題是當時怎麼會有中國官員?第一任駐英公使郭嵩燾是直到 1876 年才抵達倫敦,顯然,有一個中國人冒充官員參加了這場世博。
這屆世博是王夫阿伯特親王的構想,並遭到憲章運動的極力反對,社運份子向國會遞交了三馬車的請願書,但聲勢微弱。阿伯特親王還寫信給他的表親普魯士國王威廉,聲稱英國很太平,他們夫妻從不擔心爆發叛亂或者刺殺,因為英國正處於一個蓬勃的時代。
博覽會於 1851 年 5 月 1 日開幕,在海德公園舉行,為期 5 個月,共有超過 600 萬人到場,一共帶來 186,000 鎊收入(折合今天約 1 億零 500 萬鎊),這筆錢後來用於興建三座大型博物館(V&A,自然博物館和科學博物館)。入場費有性別之分:先生 3 鎊,女士 2 鎊,但參觀的人太多,從 5 月底開始就向大眾開放,只收 1 先令,除了城裡的工人和學生,還有許多鄉民得到領主的恩准和津貼,穿上他們最體面的衣服,花 5 先令買一張三等車廂火車票就能前往倫敦,旅行社 Thomas Cook 還專門辦了世博團。
這個不知名的中國人因為身穿朝服,氣派華麗,舉止高雅,致使在場的人都以為他是達官貴人,十分恭敬,後來才發現他其實是泰晤士河上一艘中國帆船的船長。由於出席開幕禮的賓客多達 25,000 人,根本無從發現女王是否有邀請中國官員出席。
但在場的人對這一幕印象深刻,蘇格蘭科學家 Lyon Playfair 寫到:「一個中國人(Chinaman)穿著華麗的袍子,從人群中閃出,在女王面前跪下,沒有人知道他是誰。他甚至有可能是中國皇帝微服出遊,秘密來此參加典禮。」Playfair 還發現,此人後來站在坎特伯雷大主教和威靈頓公爵之間,儀表高貴,昂首挺胸跟他們一起走過大堂,「旁人見狀皆為之驚喜」(to the delight and amazement of all beholders.)。
還有人特別提及他下跪叩頭的細節,可知「叩頭」(Kowtow)一詞已經在英國廣為流傳,被視為「最有中國特色的禮節」,有一個英國人開玩笑地說:叩頭的習慣恐怕是導致這些花哨的人五官扁平的主要原因。
倫敦傳媒也沒有遺漏這一幕,周刊倫敦新聞畫報(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記載:「在到場的各國大使和官員之中,那位有趣的(droll)中國官員(Mandarin)令人尤其難忘,他走起路來左右搖擺,他身邊的人都識趣地給他讓開幾分空間。」
這些紀錄十分真實,沒有甚麼特別用意,當然以今天的標準,「五官扁平」那一句簡直是十惡不赦的種族歧視,不過就畫中所見倒也不算扁平。整體上這個中國人給英國人的印象是驚喜,而非震驚,沒有人因為他白撞擅入,或打扮怪異,或膚色有別,就把他趕出去,甚至誤以為他是中國官員,國體和外交所繫,還對他十分尊敬。
那艘中國帆船其實是英國商人在香港所購,早於 1848 年到達英國,還成了倫敦一個參觀景點,收費 1 先令。這名中國船長也頗有見識,居然自把自為參加世博會開幕禮,還站到了大主教和威靈頓公爵身邊,泰然自若,可見也氣派不凡,至於他有甚麼目的,就永遠不得而知了。
此一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其實為這段歷史添加了一個小註腳:在維多利亞的英國,「異國眼光」不見得有惡意或鄙視,甚至 Chinaman 一詞也沒有那麼難聽,尤其是在場只有一個中國人的時候——至於後來是怎麼變質的,就是另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