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最環保,只有更環保,德國繼續在前領先。全球首個以氫氣驅動,號稱「零排放」的載客列車, 將於 2018 年於德國投入服務,行走德國北部下薩克森邦州(Niedersachsen)的路線。列車名為 Coradia iLint ,由法國公司 Alstom 研發和生產,早前在柏林的交通博覽會 InnoTrans 2016 正式亮相。
列車創新之處是採用氫燃料電池,動力來自合成氫氣和氧化時產生的電力,多餘的電力可儲存在列車的鋰離子電池,令燃料電池運作更有效率,過程只會排放蒸氣及凝結的水。雖然它並不適用於電氣化的鐵路網絡,卻可為非電氣化的路線,提供更環保的替代選擇,以取代燃油列車。
列車每兩卡為一組,共用一組氫燃料電池。一組列車儲存的氫氧僅重 94 公斤,而氧氣則從大氣中提取。這已經可以行走 600 至 800 公里,足夠運作一日,及運載約 300 名乘客。
雖然列車行車速度只有時速 140 公里,相對於其他歐洲列車如法國高速列車 (TGV)、德國城際特快列車(ICE)要慢得多,卻更適合尚未電氣化的歐洲短途鐵路網絡,行車亦更為安靜。燃油列車目前在歐洲仍然普遍,約有 20% 的鐵路仍是以燃油火車頭推動。據 Alstom 的數據,單是德國就有超過 4000 架燃油驅動的火車。
氫電池列車跑得不快,但德國於改善環境決意先行一步,包括下薩克森在內,目前已有 4 個德國邦州與 Alstom 簽訂了意向書,將購入 60 架列車,如表現理想,預計明年尾或增購 40-70 架列車。除此以外,據稱丹麥、挪威與荷蘭亦對新列車感興趣。
氫燃料電池在使用層面上更具能源效益及潔淨,然而與真正「零排放」還有段距離。目前氫氣的主要生產原料還是來自天然氣,例如據美國能源部資料,美國 95% 的氫氣便是以「天然氣重組」(natural gas reforming)的方法生產,過程仍會產生 CO 或 CO2 等副產品。
不過,業界長遠還是朝著可再生能源的方向發展,未來或可利用生物轉化技術及太陽能電解技術來大量生產氫氧。此外,多種工業也會產生氫氣作副產品,例如製造生物燃料、運作烴燃料電池、氯鹼電解廠、鑄煉廠等的工業過程。若妥善收集廢品氫氣,便可以轉廢為能。
Coradia iLint 向我們證明,速度不是行車唯一的指標,切合需要及有利環境更為重要,奈何香港有條沒有速度又沒甚麼需要的高貴鐵路,更說不上環不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