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你的手機,不亮時,不就是一面黑色的鏡子嘛?這就是 Black Mirror 的真諦——從智能科技去看這世界,一切都來得有點黑,包括倒照在手機裡的你自己。英劇「Black Mirror」第三季開鑼,離開英倫海峽,移師大西洋彼岸的 Netflix 制作,一口氣播出頭六集。更多的制作資源,更廣的創作寬度,自然是好事,唯一不慣是角色都變了美國人,故事質感明明很英,畫面和導演卻變成了很美,有點文化差異。可是別怕,功夫只是門面,內涵才是看這劇的全部意義。
Channel Four 以前的「Black Mirror」預告,片尾 tagline 都是 Google translate 般的機械發音 “Our future is broken, Charlie Brooker’s ‘Black Mirror’. ” ,一直都覺得很有型。先說一點幕後主腦 Charlie Brooker。香港觀眾對他也許陌生,他是個人才。看他一人包辦三季以及聖誕特別篇的所有劇本(當然也有客席編劇幫忙),還以為是個甚麼經驗老到的劇作家,實不然,電視編劇並不是 Brooker 專職,搞笑諷刺時弊才是。
Charlie Brooker 一開始是在衛報上寫專欄,諷刺娛圈逸聞,大成功,連 BBC 也找他來當實體節目「Screenwipe」,在鏡頭前一臉冷酷,尖酸刻薄地挖苦其他電視節目,顯出流行文化有多麼可笑。一個節目成功,引伸到後來專門諷刺正經新聞的「Newswipe」和「Weekly Wipe」、分析打機文化的「Gameswipe」、紀錄節目「How TV Ruined Your Life」等。這些節目都可以在 Youtube 上找到,而且全都很精彩,是真心笑得出來,又有東西袋下去的那種。我一邊看,一邊在想香港有否人跟 Brooker 同等級數的一個人物——好笑得知性,刻薄得大體,有才華得有型,更幕前幕後都涉足:黃子華不編劇、林海峰不夠有智慧、網絡上的 KOL 不夠有內涵和修養、林超榮又……結論是香港沒有,甚至整個華語世界也想不到一個相近人選。原來當一個人太出色,他的天才已經變成了專利,想接近也接近不了。
去看 Brooker 一段訪問,他一臉正經地談論 60 年代美劇「Twilight Zone」和「Night Gallery」的經典劇作結構如何影響到他創作「Black Mirror」,你會發現此劇的成功可不是偶然,不止是一句「因為諷刺咗現代科技嘅醜惡囉!」,而是創作者的博學,寫作上的優良,以及他對時事和潮流的敏銳觸覺。最後一點在華人社會尤其少見,不知為何,我們一些有足夠知識和經驗的尊者,特別是那些上了神台,在業界裡很受尊重的人,往往愛標榜自己不會上網。「我老了,不懂這些。」他們沒有 Facebook,不知道 Instagram,甚至從來沒有擁有過一部智能手機。我可不是標榜說要沉迷,可至少要知道,強迫自己甚麼都懂一點,這是最應份的事。畢竟你可以前一秒說「紅樓夢」,下一秒說「100 毛」,前一秒聽莫札特,下一秒聽連詩雅,以粗口講八股,又以八股講粗口,這才叫博學。更常見是,我城這類尊者,常常都不愛講政治:「咁大家都有大家唔同意見,互相尊重嘛。」九唔搭八。
說遠了,下回正式談「Black Mirror」第三季內容。這時候,Charlie Brooker 通常會說 “Thank you for watching. Now go a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