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的進化

A+A-
有關保育與囚禁動物的爭論說到底,是認為「保育」和「動物權益」之間誰較重要的價值問題。 圖片來源:路透社
有關保育與囚禁動物的爭論,說到底,是認為「保育」和「動物權益」之間誰較重要的價值問題。 圖片來源:路透社

香港安樂死不合法,但海洋公園熊貓佳佳早前因健康急劇轉差,園方基於人道理由替其進行安樂死,這是現代版的「人禽之辨」。但對於動物權益到底有多大,是否和人類權益相等,則是爭論恆久的「人禽之辯」,這不妨先從動物園的道德進化史入手。

動物園的誕生

古今中外,有能力大規模圈養珍異動物的通常是帝王之家,例如「詩經‧大雅」便記載了周文王建造靈囿(放養動物的園子),放養各種鳥獸蟲魚。據 Savages and Beasts :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Zoo (野蠻與野獸:現代動物園的誕生)作者、歷史學家 Nigel Rothfels 指出,雖然在 19 世紀初,維也納、巴黎及馬德里各地也有飼養動物的林園,但於 1826 年開始建造的倫敦動物園(London Zoo)才為現代動物園的分水嶺。

倫敦動物園原本只是私人地方,只打算提供予「倫敦動物學會」的成員作研究之用,但後來因不時收到友人希望參觀的請求,便決定將之開放給公眾。動物園於 1828 年正式開放,園中放置了許多細小獸籠,且植物不多,自然稱不上舒適。而當時動物園最關心的是動物容易死亡的問題,因他們缺乏生物學的知識,不認識動物的飲食習慣、脾性、群體習慣和繁殖習性。不過,細小的獸籠也有好處,就是便利打掃以保持衛生,減少動物染病。

泰國「是拉差龍虎園」,老虎為遊人提供娛樂而受訓練。 圖片來源:路透社
泰國「是拉差龍虎園」,老虎為遊人提供娛樂而受訓練。 圖片來源:路透社

動物展區的變革

直至 19 世紀末,德國動物販賣商人 Carl Hagenbeck 為動物園史帶來另一變革。他本來的生意是把世界各地的奇珍異獸帶到歐洲展出,不光是異獸,甚至包括來自澳洲和北美的「奇珍」土著。而於 1907 年他在漢堡郊區營辦的動物園,則改變了展示動物的模式,如使用水溝而非圍欄來圈養動物。這些做法其實包含了許多當代動物園的原則,包括沒有獸籠的開放型圈地、仿照自然的人工地段,不過,最初則被嘲諷令動物展示不再分類細明。

然而,Hagenbeck 的意念卻愈來愈大影響力。在 20 世紀下旬,大家開始對動物行為學及社會生物學感興趣,他們開始思索如何設計更適合動物生活習性的展區,如擴大空間以及餵飼方式,例如餵飼靈長類時,會把食物撒在草地,讓他們像在野生環境般自行拾得;還有一點相當重要,就是減低參觀者的密度,以減少對動物的影響,成功的例子有如美國西雅圖的林地公園動物園,以曲折的觀賞徑來避免遊人與動物動輒面面相覷。

動物園能否擔當保育角色?

伴隨展區環境改善,動物園的角色除了包括展示、科研及教育功能,還有第四種功能——保育。保育最直接的是保存動物數量,及保護其福祉,但喬治亞理工學院哲學教授 Bryan Norton 表示,「動物福祉」與「動物權利」有所不同,動物權利表面上比動物福祉立場更強硬,而兩者都可令人認為把動物關在籠中是不合理,但並不必然。

保育目的能平衡囚禁動物的責任嗎? 圖片來源:flickr
保育目的能平衡囚禁動物的責任嗎? 圖片來源:flickr

Norton 舉例說,一方面你可以爭論大猩猩應在叢林中生活,但另一方面大猩猩在野外卻頗危險,亦不自由。支持動物福祉的或會認同大猩猩應在自然園籠生活;但支持動物權利的卻會表示,困住大猩猩無論如何也是錯。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環境倫理學及保育學者 Ben Minteer 就表示,現代動物園的保育角色,平衡了囚禁動物的責任。

但反對者卻不認同保育功能足以允准囚禁動物。他們認為在園中的所有動物,其生命完全被操縱和控制,與自然隔絕,即使牠們在園中能避免絕種,但牠們能回歸野外的機會微乎其微,因其缺乏野外求生技能。澳洲動物動物倫理組織員 Claire Fryer 稱:「如動物園真的關心保育,他們應把資源放在生態保護及反盜獵。」

有關保育與囚禁動物的爭論說到底,是認為在「保育」和「動物權益」之間誰較重要的價值問題。不過,問題一切的根源還是來自人類的私心:破壞生態和濫捕動物使其面臨生存危機,以及利用動物來獲得娛樂。

有人如是寫道,殺人鯨海威、美洲虎小花和大象天奴是「香港人的寵愛回憶」。不過,這些回憶和歡笑,伴雜了多少動物的精神和肉體痛苦?以保育為名,卻不斷有珍貴動物死亡的主題公園,到底是保育教育還是殺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