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出訪中國,聲稱要與美國「分道揚鑣」。東南亞的得力傳統盟友隨時琵琶別抱,意味美國的長期亞洲戰略受到嚴峻挑戰。冷戰之後,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全球霸主,積極介入歐、亞事務,面對共同敵人蘇共陣營,美國在兩邊戰線採取截然不同的外交策略:歐洲方面,美國帶頭團結盟國,組成軍事組織 NATO;亞洲方面,則是所謂「hub and spokes」,即是逐一拉攏,建立雙邊關係。美國亞洲研究專家 Victor Cha 認為,這套「權力遊戲」塑造了戰後亞洲的秩序,而中國近年崛起,試圖取代美國角色,將動搖地區的勢力平衡。
歐、亞兩邊戰線,為何美國要「分而治之」?喬治城大學亞洲研究主任、前國安局亞洲事務主任 Victor Cha 新作 Powerplay 指出,「歐洲模式」聯合眾多國家,好處是將多國捆綁成命運共同體,壞處是地區衝突隨時引爆另一場世界大戰,加上愈來愈多國家加入 NATO,美國作為龍頭,權力等於無形中被稀釋,因此大國一般偏好「亞洲模式」,逐個建立外交關係,以避免激發全面衝突。
然而冷戰以來,亞洲爆發大大小小熱戰,不論策略如何有意疏導麻煩,美國依然陷入一連串的戰爭泥沼,先是中國內戰,繼而延伸至韓戰,而後是越戰,以上戰役美國毫無得益,甚至損失慘重,但是軍事行動失敗,不等於外交策略失效。以韓戰為例,Victor Cha 解釋,美國對南韓獨裁者李承晚其實並不信任,收歸旗下單純出於制衡共產勢力需要,偏偏李承晚和蔣介石一樣,一心盤算「反攻」、「統一」大計,美國為防被拉扯入地區衝突,便與南韓、台灣建交,保全兩地勢力同時,更重要是牽制行動。
豈料韓戰依然爆發,麥克阿瑟司令尋求多方軍事援助,蔣介石承諾派出 3 萬多名精銳部隊,最終被杜魯門回絕。時任國務卿 Dean Acheson 認為,將國民黨軍隊投入韓戰,等於將朝鮮半島納入第二場中國內戰戰場,而美國亦會被牽連入局,將地區衝突升級為泛亞衝突。杜魯門看穿蔣介石的圖謀,拒絕上釣。南北韓最終退守三八線,戰果看似倒退,其實正合乎美國最初的盤算。1953 年末,時任總統艾森豪更計劃後備方案,一旦南韓再向北韓發動攻勢,駐韓美國將即時拘捕當地將領,頒令空軍禁飛,接管傳訊機構,以及將李承晚撤職。
自確立亞洲盟友制度起,美國外交就不斷受到挑戰,昔有共產勢力熱戰,如今中國則是仿傚美日外交,以諸多經濟優惠籠絡菲律賓,配以亞投行、一帶一路等政經措施,試圖動搖亞洲勢力版圖。雖然杜特爾特其後改口無意與美斷交,但離心已昭然若揭。美國亞洲盟友會否被中國逐個擊破?輿論逼使之下,希拉莉就經濟夥伴協議 TPP 轉軚,表示無意再與各國協商,亞洲國家又少一個與美國結盟的理由。美國一旦撤出,中國接手,亞洲將會如何?今日的非洲或許是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