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諾貝爾文學奬將於今日(10 月 13 日)揭盅,目前肯亞作家提昂戈(Ngũgĩ Wa Thiong’o)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獲奬賠率分別以 1 賠 4 及 1 賠 5 成為大熱。村上春樹雖已多次提名,但有評論認為村上春樹作品缺少社會批判,故一直與諾奬無緣。2012 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一片紛爭,民意似更傾向村上春樹,至少在香港,莫言遠不如村上受歡迎。只因莫言筆下以陜西黃土高原為背景,時代湮遠,人物奇特,都與香港都市現狀距離千里,要香港人懂得欣賞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實非易事。
當年反對莫言獲獎的人,也都是深孚眾望的意見領袖:艾未未說,莫言身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有份遏制言論自由、影響民眾判斷力,授獎予他是對人性、文學以及諾貝爾獎的侮辱。魏京生以中國政府祝賀莫言獲獎,興高采烈,斷定這個獎項是為了討好中共,因此不值一提。余杰則說:「這個抄寫毛澤東延安演講稿、讚美毛澤東的作家,竟然也可獲獎。毛澤東屠殺的人數甚至超過史太林和希特拉。」還有人批評莫言 2005 年時在德國書展,順應中國官方,選擇退場,抗議戴晴出席,都令人不齒,如果用村上春樹的「雞蛋與高牆論」來形容,莫言正好是站在高牆一邊的作家。
但諾貝爾文學獎從來不是就事論事的公平競賽,文學創作本身,何來比試可言?頒獎的意義,完全在於政治訊息。
一個國家的眼界
在獎項設立之初,訊息遠不如今天之發達,翻譯匱乏,以瑞典一國面向全球各族人文世界,像英國小說家 Tim Parks 說的,「區區十八個瑞典人,由他們評選瑞典文學,可以理解,由他們從全世界不同文學傳統,浩如煙海的作品中選擇,豈非強人所難?」
20 世紀初,鼎鼎大名的如托爾斯泰、亨利詹姆斯也都榜上無名,可能是由於翻譯與評審眼界的問題。至於普魯斯特,惜死得太早,卡夫卡的作品,更是身後才得以面世發表,當然都與諾貝爾獎無緣。
諾貝爾文學獎從一開始就充滿爭議,法國哲學家沙特拒絕領獎,理由是一個作家絕不可以歸屬任何一個制度(Institution),即使這個制度至為榮耀。
諾貝爾文學獎頒發初期,遵照諾貝爾遺願——「獎給在文學界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to the person who shall have produced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the most outstanding work in an ideal direction),但似乎只從字面上解釋,概之以「理想主義」,而對當世的大文豪,如易卜生、馬克吐溫、左拉,一概視而不見。也有人推測,由於瑞典人「自古以來」敵視俄國,因此托爾斯泰或契訶夫都不予考慮。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國赤化,歐洲歷劫,諾貝爾評審委員會轉以「中立」為標準,向沒有參戰的國家當中尋找候選人,但瑞典本國國寶級的劇作家斯特林堡卻始終未能獲獎。捷克作家恰佩克也聲名鼎盛,但是委員會認為他的作品令德國政府難堪,雖然眾望所歸,依然遭到否決。
英國大詩人奧登未能獲獎的原因更離奇,因為他翻譯 1961 年和平獎得主,瑞典外交家,聯合國祕書長 Hammarskjold 的作品出錯,加上奧登在北歐巡迴演講期間,居然指稱這位祕書長跟自己一樣,也是同性戀。
政治表態的風向
索忍尼辛是文學獎得主中最著名的異見人士之一,由於擔心有去無回,索忍尼辛要求委員會舉辦公開頒獎禮,讓他在瑞典駐莫斯科大使館致辭,卻遭到拒絕,領獎告吹,直至他 1974 年被蘇共驅逐出境,獎項才物歸原主。
1974 年,紅遍大西洋兩岸的小說家納博科夫居然未能獲獎,輿論認為有失體面,因為這一屆的得主竟然是身為評審的兩名瑞典作家,他們的作品在本國以外毫無知名度。
最富爭議,可以算是醜聞,是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未能獲獎,原因是他支持右翼獨裁軍政府,但是法國哲學家沙特和智利大詩人聶魯達都公開支持史太林,卻都有份(沙特自己放棄不計)。
印裔英國作家魯殊迪和美國劇作家亞瑟米勒,也都曾經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大熱門,但委員會認為他們太受歡迎,硬是逆人心行事。最為人詬病的,魯殊迪遭到伊朗原教旨高美尼下令追殺,但諾貝爾獎沒有公開向他表示支持,兩名評審為此憤而請辭。
2004 年奧地利小說家耶莉內克獲獎,引起一片噓聲,她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是改編為電影的「鋼琴教師」,評論界認為她的作品色情露骨,病態暴力,瑞典文學院成員安隆德辭職抗議,直斥她令諾貝爾獎蒙羞。
諾貝爾文學獎由頭到尾,政治色彩濃厚,2005 年英國劇作家平特獲獎,更令人篤信不疑。平特是「死忠」左派,以譴責西方霸權著稱,他雖然沒有親身到場領獎,但致辭中依然大罵美英兩國政府出兵伊拉克,還要求將布殊與貝理雅送交國際法庭審訊。
當年莫言獲獎,難道是瑞典人表示認同共產政權?還是他們理解一個作家身在言論管制嚴苛的國度,創作的困境?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發,似乎主旨不在於讚揚得主,而是意在挑起爭議,激起民眾對文學的關注,探討價值觀,調節世道潮流的方向,超越文學本身,正因為此,諾貝爾文學獎才成為最有影響力,聲望最隆,最受關注的文學獎項。
莫言獲獎以後,順應人心,終於壯膽發言關注 2010 年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去年亦由白俄羅斯記者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膺此殊榮,表揚其作品為刻劃苦難及勇氣的紀念碑。這個獎的意義與影響力,不都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