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爆買何時了?

A+A-
中國政府為推動內需,針對代購業,於本年 4 月起實施增加行李和郵遞物品進口稅、設置個人年度限額和交易限額等措施。 圖片來源:路透社

哪一個國家自詡崛起來了,卻不買國產貨,由日用品到奢侈品,到處「掘起」別國貨品?在歐洲名牌店到處都是中國人的身影;中國人到日本繼「爆買」電器後買藥妝;澳洲奶粉因中國代購商搶購,供不應求。但中國政府為推動內需,本年 4 月起實施新商貿措施,在世界各地的中國水貨客的風光日子將成過去?

西方國家對中國人走水貨現象已不陌生,因此有所謂「行李箱貿易」(suitcase trade)或直接使用普通話拼音 daigou(代購)稱之。據策略顧問公司 Bain & Co.估計,中國在全球奢侈品代購的銷售額約為 340 億至 500 億人民幣,最高相當於中國奢侈品消費的 12%,惟對比 2014 年的 20%,則有下跌的跡象。

代購在中國盛行,皆因奢侈品在國內成本高昂,及對西方品牌更具信心,尤其在一連串中國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後,「中國製造」連自己人也敬而遠之。此外,中產階層冒起,他們開始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模式,對健康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近年,澳洲品牌漸成中國新寵。顧問公司 CMR (中國市場調查)總經理 Shaun Rein 舉例指,雀巢 Kit-Kat 在中國的生產線遠遠比不上美國的品質;以及「強生」在中國發售的洗髮產品,即使被揭發含有致癌物而在美國多次要回收產品,但在中國仍可發售。故現在中國人對美國品牌的信心漸失,轉而向澳洲品牌出擊。

去年年底,澳洲有超市以簡體中文標示限購 2 罐奶粉的措施;英文標示卻為限購 4 罐,有顧客表示這做法是歧視亞洲顧客。 圖片來源:news.com.au

無獨有偶,中國人搶購日用品和食品的確在某程度為別國帶來麻煩。去年年底,澳洲龍頭超市 Coles 及 Woolworths 便因應嬰兒奶粉供不應求,實施「限奶令」,每位顧客限購兩罐,甚至有門市貼出簡體中文告示,解釋限購措施,明顯針對中國「代購產業」。

但中國政府為推動內需,針對代購業,早於本年 4 月起實施,增加行李和郵遞物品進口稅、設置個人年度限額和交易限額等措施,但維持入境行李物品 5,000 元的免稅值。另一方面,中國政府亦收緊網購進口食品的條例,將與傳統貿易看齊。

德國嬰兒及兒童產品網上零售平台 Windeln 稱,自從新規例實施後,中國顧客隨之減少。澳洲最大維他命及補充食品公司 Swisse 亦表示,本年度代購其公司產品的交易量,由本來的 10 萬以上,下跌至只有 2 萬,因中國的新商貿措施為代購服務帶來未知風險。

與此同時,愈來愈多外國品牌正打算在中國建立直銷渠道。Swisse 於 3 月便在中國網購平台天貓設立網上商店,更計劃在 1 年半後在中國開設實體商店。

中國旅客在東京銀座商業區外整理行李。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中國旅客在東京銀座商業區整理行李。 圖片來源:路透社

但這不代表代購業將會消亡,近日在悉尼和墨爾本,舉行了為中國代購商而設的「中國商業博覽會」,總共超過 7,000 人次進場。對於部分澳洲公司而言,這些買家正是品牌打進中國市場的另一渠道。一名全職代購業者向金融時報表示,她大部分的顧客是中產人士,因此 4 月實施的新例對她沒大影響。

而即使在去年 3 月,如巴黎知名品牌 Chanel 因應歐元對人民幣疲弱,降低在亞洲的貨品價格,其他國際品牌 Cartier、TAG Heuer 及 Patek Philippe 也同樣稍為下調價格;但業內人士表示,因高昂的進口稅及本地營商成本,在中國的名牌商品價格平均比國外高 40%,國外奢侈品代購在中國仍大有市場。

中國人愛祖國,但不愛國貨,具中國特色的民族感情外人難以領悟。若「中國製造」的信譽品質依舊,中國水貨客走遍天涯的情況便依然每日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