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任性叫有錢?還有一種任性叫完美主義。
根據專家論述,完美主義其實是非常任性、自我放縱的一種思維方式(Binge thinking):在情感上過度敏感,會誘發不可控制的神經焦慮,或者對於外在世界的憤怒,最終導致垂頭喪氣。這種思維有可能影響你的一生,包括親密關係、工作、友誼和自信。
劍橋大學研究揭示,這類思維對女性的影響尤甚,女性因此受困擾的可能,是男性的兩倍。
如何衡量你是不是完美主義的人?舉例來說,你會不會因為很小的缺憾而耿耿於懷?懊悔不及?不斷埋怨自己為甚麼會出錯?認為只有改善自己——變得更聰明、更美貌、更能幹、更強大,人生就會變得更好?才會心想事成?
這類思維的人,通常不會就事論事地思考眼前的「失敗」,而是不斷搜索自己人生的各個層面,一再加強負面思維,導致大腦迴路形成固有的連結。由於女性從很年幼的階段起,就一再受到約束和規範,尤其會注重其他人對自己的觀感,所以她們一般有很高的自我要求,對自己接近挑剔,容易形成這樣的思維。
但今天社交媒體的蓬勃,對於這類思維而言,無異於火上澆油:由於攀比成風,所有人都在社交網絡上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也將導致自我沉溺的趨勢愈來愈嚴重。但是社交網絡上的展示,只是人生很小的片面,根據片面證據而形成的假設,按照心理學,叫做認知扭曲,而完美主義的人最精於認知的扭曲。
他們因為眼前所見的形象,就假設出一整套認知:譬如見到一個女人儀容優雅,就假設她家庭幸福,丈夫是企業高管,小孩在讀貴族名校等等,而認定對方是人生贏家,自己則輸了九條街;如果她對你擺起一張撲克臉,一絲笑容也沒有,就更加坐實了你此前的假設。
這些人的問題是他們想得太多,自己亂編故事,而結局通常都很悲觀:會議開得很差?就聯想到自己被裁員,然後想到銀行的按揭未還,最終可能要去睡紙皮?消極悲觀是精神焦慮的根本,其實也是一種憂鬱症,這種思維會令你將自己逼得發狂,身體有一丁點小毛病也會讓你相信自己患上了惡疾。
壓力是確實的生理問題:免疫力會下降,消化功能變差,完美主義者由於大腦迴路的習慣,也很難「想得通」,他們通常不去思考具體的事實,而是傾向於抽象概念:譬如為甚麼我會這樣?其他人為甚麼不?我的人生有甚麼意義?我會不會孤獨終老?要擺脫這種思維,首先要認清完美並不存在,力求生活各個領域完美無缺是絕無可能的事,這只會導致你陷入失敗和自責。如果你很容易因為很小的差池而發怒,就應該立即勒停自己,說服自己你的標準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