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鏡魔鏡,何以為「靚」?

A+A-
圖片來源:tvb.com
圖片來源:tvb.com

香港小姐競選結果出爐,觀眾大多關注冠軍多不多講粗口,及其「旺角」(Mongkok, MK)的活力氣息。選美有名次,那麼對何謂「美」本身有共識嗎?「美」有標準?有放諸四海皆美的「美」嗎

以進化論的角度看,「美」是有永恆的準則。某些生物特徵或標誌著健康、健碩和生育力強,都為理想伴侶的條件——性吸引力。但生物學家和心理學家再尋根究底,發現單以生物學為基礎並不足以構成「美」。

例如大家一般都喜歡勻稱的容貌,科學上可解釋成:因為疾病和壓力可潛在地影響發育的平衡,使容貌兩邊長得不同,故面相不勻稱的人或象徵著體質虛弱,而令其「走樣」。但 2014 年一項研究了 5,000 名青少年的大型調查顯示,勻稱容貌與健康的病史並無關係。

生物學也曾假設能反映男女特質的面容:男的要寬下巴,女的要相貌精緻。理由在於寬闊的骨骼反映性激素的水平,精緻的容貌則像在推銷她們的生育能力。但多數研究只針對西方社會,而英國布魯內爾大學就有研究覆蓋來自亞洲、非洲、南美洲和俄羅斯的團體,結果卻是多樣的——只有在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區,較陽剛的男性和較陰柔的女性才對異性呈現出強烈的吸引力;而在偏遠的社區中,不少女性其實更喜歡陰柔清秀的男子。

體態的「美」同樣也各處鄉村各處美。西方人愛長腿女生,但較少喜好清瘦男士,非洲納米比亞的辛巴族(Himba)口味卻正正相反。即使是西方社會,其口味也不是從一而終,意大利名畫家 Botticelli 的「維納斯」(Venus),也一度為西方「美」的典範,但維納斯的腿卻比現代模特兒的來得短。中國唐朝的楊貴妃以體態豐腴得寵,古時漢族則以小腳為美,以致歷代女性飽受纏足之苦。

意大利畫家 Botticelli 作品:維納斯的誔生
意大利畫家 Botticelli 作品:維納斯的誔生

因為大家其實是按環境來選擇伴侶,「當某文明是面對饑荒,對體態肥重的人便可預期更受歡迎,因為他們應更能抵抗糧食短缺。」斯特靈大學自然科學學者 Anthony Little 說,「我們發現,女性常見證男性間的較量,例如親眼目睹男人打架,會較喜愛剛陽的男性面容。」

一個人的審美觀也會受其他人的喜好影響,加上現時社交媒體發達,結果某幾種的外貌在人群漸成主流。近期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開瑞商學院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一項實驗,利用社交網站讓人可對陌生人評分,部分用戶也可得悉其他用戶的平均評分,即使評分是匿名進行,大眾的口味卻趨向集中,印證審美口味的羊群心理。

除此以外,相貌好壞還有「多看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即會單純因熟悉事物而增加好感。不信嗎?總有好幾位「香港小姐」,由初當選的看不順眼,到……嗯,還可以吧……假使她沒有進行「臉容優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