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銀和 Twitter 轉型失敗的啟示

A+A-
9 月 29 日,德銀股價跌至歷史新低,市值低於社交網絡公司 Twitter。
9 月 29 日,德銀股價跌至歷史新低,市值一度低於社交網絡公司 Twitter。

除了市值一樣(160 億美元),德銀與 Twitter 似乎無甚共通點可言。然而,從經營手法看,兩者同樣意圖轉型,結果遭受市場冷落,變成企業擴張的反面教材。究竟德銀與 Twitter 如何步上失敗之路?

近日德銀(Deutsche Bank)被美國司法部判以罰款 140 億美元醜聞纏身股價暴跌(據報以 54 億美元平息訴訟之後反彈),陷入經營困難。146 年前,德銀以資助德國企業拓展外國業務起家,後來公營及合作式銀行興起,分薄國內盈利,1957 年起德銀涉足零售及中小企借貸,意圖與摩根大通、高盛等世界級投資銀行一爭長短。不過,德銀近年業績欠佳,加上行為不當,資本實力又遭質疑,轉營之路舉步維艱,甚至拖累全公司的表現。

面臨轉型困難,德銀有意重回老本行。 圖片來源:路透社
面臨轉型困難,德銀有意重回老本行。 圖片來源:路透社

Twitter 初期以文字主導,開發者為求介面與操作簡單,規定每篇推文限於 140 字。自 2013 年上市起,Twitter 加入圖像和影片等功能,嘗試拓展為多媒體平台,一如 Facebook。不過,當後者於 2013 年和 2014 年均見 58% 用戶增長,Twitter 則停滯於 15% 上下。15% 當然也是增長,但對上市公司而言,即使坐擁 3 億活躍用戶(facebook 有 17 億),廣告收入升幅持續收窄,盈利成長被指「不足」,足以影響股價,而且 Twitter 其他方面表現也不算好,例如用戶平均使用時間持續下降。高盛現正為 Twitter 尋求買家。

金融時報記者 John Gapper 指出,以上絕非孤例。據麥肯錫顧問公司調查,十間有九間上市公司近年積極擴張業務範疇,僅三分一能夠從中獲得一成或以上盈利。然而,轉型失敗亦非大勢使然,亞馬遜(Amazon)由網上書商演變成虛擬百貨巨頭,情況一如 Twitter;而所有美國大行一開始也不是投資銀行,高盛於 1869 年成立時是商業票據商號(commercial paper house),摩根大通則是 1997 年與零售銀證券公司 Dean Witter 合併之後,逐步重塑成今日的業務。

Twitter 未死,只是成長陷入瓶頸。
Twitter 未死,只是成長陷入瓶頸。

有人轉型成功,有人失敗,原因為何?以 Twitter 為例,John Gapper 認為 Twitter 以操作簡單吸引用家,但同時也是這個賣點不利拓展其他功能,限制了發展潛力,Twitter 現正研究直播功能,轉播大型體育和政治活動(例如美國職業棒球聯賽),但投資者對此策略甚有保留。另一邊廂,Facebook 拓展玩法就成功得多,由大學聯誼網頁發展成多媒體資訊平台,除了各種功能嘗試,亦有賴一系列收購,例如 Whatsapp 和 Instagram,以中和競爭損失,尤其最近統計發現,Facebook 用戶比起以前較少分享個人生活,轉為傾向分享新聞資訊,而充斥濾鏡咖啡拉花、香腸腳與「帶我走」的 Instagram 正好幫補母公司的「content collapse」。

德銀打算重回老本行,Twitter 則似乎有意等待併購。Facebook 會否出手,進一步鞏固新媒體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