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劉源 農業和扶貧政策經理
「昨天傍晚,老村長在自己家裡,安詳地走了……」
今年 4 月我正在貴州農村訪點,當收到合作夥伴綠色流域的員工雲楓傳來的短信時,我不禁悵然若失。劉文坤老村長雖然走了……他的樣子仍然清晰地留在我腦海中。那刻,我記起他居住過,位於滇西北、掩映於雪峰蒼林中的波多羅村,想起我們曾經一起為波多羅村奮鬥過,一起克服這條彝族村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思緒翻飛,近 10 年的風雨歷程又再一一呈現。
麗江市玉龍縣拉市海濕地面積雖然不大,僅有區區 9 平方公里湖面,匯水面積約 260 平方公里。因為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導致無論是湖畔村寨還是山上村莊,都遭受不同程度的生態環境破壞。村民們生計因而陷入困頓無著,為爭奪資源而時有內鬥、本土文化式微難以為繼……凡此種種,都是當今中國不同地方社區共同面臨的困境。
十年耕耘換來的改變
2006 年,我加入樂施會來到麗江玉龍縣拉市鄉,與合作夥伴綠色流域、當地納西族和彝族社區共同促進生態環境恢復和社區減貧發展。在「拉市海小流域綜合治理」的項目框架下,世代居住在湖畔多個納西村莊、山上水源地的彝族寨子的男女老幼,齊心參與各項生態修復及發展工作。不知不覺,10 年時光飛逝,而大家的努力耕耘,亦換來難得的成果。
10 多年來,樂施會支持合作夥伴綠色流域深耕於當地。納西村莊的用水戶協會、漁業協會、混農林治理、婦女夜校等;山上彝族村寨的婦女小額信貸、高山替代生計發展、生態旅遊合作社、社區防災減災、社區青年後備力量培育等,一步一個腳印,不冒進不強求,從當地具體情況和實際需求入手,從無到有再到枝繁葉茂,始終秉承的理念是:減貧的目標遠遠不止是增加村民的收入,更重要是如何令社區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又如何扶助村莊的自發組織能良好運作,繼而激發村民自我發展能力,並不斷提高此能力。
我們高興地看到大夥兒,日子一天一天地好起來,路開通了、水和電都接到村了,藏式火爐替代了傳統火塘 [註] ,婦女的健康狀況大為改善。10 年來,拉市海的改善工作,成績有目共睹。拉市雪桃因為味美質優,銷售進了北京的人民大會堂;越冬的水鳥被生態環境所吸引重返拉市濕地;波多羅寨子被民政部評為「防災減災示範社區」,全村保護了 4 萬畝山林,野生動物重現繁茂森林中。
村民內心的轉變令人興奮
物質生活的提升當然令人興奮,但更令人高興的是看到當地村民發自內心的轉變。10 年來,我目睹西湖村的阿六叔有理有據同公司企業談判,捍衛自身權利,夏表叔等社區骨幹將用水戶協會一筆筆帳目向全體村民詳細說明、接受質詢;我又見證到年富力強的劉正偉接過老村長的班,繼續帶領村民建設家園;亦高興看到劉雁這個原本懵懂無知的青少年的長大,並立志建設家鄉;更留意到語言不通、羞於同外界接觸的婦女們,慢慢轉變成是村莊治理小組的骨幹成員;而令我最感受深刻的是,彝族村民們在項目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公平與共用的原則,村民們更在發展過程中逐漸習慣通過協商、共治來達成一致意見。
心態的轉變是一過漸變的過程,猶如一次躑躅於田野的漫長跋涉。我和同事們見證過村民們面對自然災害衝擊時的困苦與無助;親眼看到鄉親們在這 3,000 多米海拔山區的胼手胝足辛勞耕作;享受過寒夜裡火塘邊的溫暖和香噴噴的烤洋芋;體會過村民生活和環境重煥光彩的幸福;分享過婦女們學會寫自己名字的欣喜;當然,也經歷過流域管理小組經過激烈討論,難以達成一致時的面紅耳赤……
漫山開遍的高山杜鵑
最初進入波多羅村工作,更多理解這是一項「任務」、一個「項目」。但在這片山水間、村莊裡經歷了這麼多,所有的收穫和體驗早已超越了「項目管理」所能賦予我的意義和價值。這些經歷猶如學校,淬鍊我成長為一個接地氣、有根有葉的發展工作者;也滋養我始終秉持尊重社區多元文化的初心。
老村長在高山杜鵑盛開的春季離去,令我想起這生命力旺盛、在春盡夏臨時漫山遍野怒放的高山杜鵑,不正是老村長及當地村民的恰當寫照嗎?若你也有幸來到波多羅村,看到這些顏色驚艷的高山杜鵑,若你有幸與村民相遇和相伴,請珍惜,也請銘記!
註:火塘是西南少數民族傳統燒火、取暖的地方。在傳統彝族人家裡,火塘是永不熄滅的,既有實用功能,也有信仰意義,如不能對火塘不敬、不潔等。
後記:麗江玉龍縣拉市鄉波多羅村的老村長,大名劉文坤,彝族名為蔔海,他是波多羅村的主心骨,在當地彝人心目中德高望重的長者。2015 年,老村長見證到在樂施會推薦下,憑藉多年耕耘於拉市海小流域綜合治理領域的突出貢獻,「綠色流域」從全球 1,400 多家候選者中脫穎而出,獲得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頒發的「赤道獎」,這是當年全球 21 家獲獎機構之一,也是中國唯一一家。頒獎詞中說到:「該機構的努力保護了當地社區大片山林,引入混農林生產提高村民收入,禁止使用非法網具以保護當地漁業資源,還促進了水資源在村莊裡的合理分配與使用,所有這些努力都有效促進了當地的收入提升、糧食安全保障和回應災害時的社區韌性。」
作者簡介
劉源,文化人類學博士,自然保護區管理博士。2006年加入樂施會,現為農業和扶貧政策經理。多年來專注於社區項目經驗總結與分享,以及國家重點扶貧政策研究與倡導。自 2007 年至今一直參與樂施會對「拉市海小流域綜合治理系列專案」的支援與管理。她相信減緩貧困是朝向一個更公平、公正和透明社會的必經之路,在樂施會的工作不僅提高貧困人群的生活福祉,更重要是協助激發和提升草根民眾自身能力。劉源於工餘時間推動「小泥屋讀書會」,致力於培育 NGO 青年人以多元視角看世界並陪伴他們成長。劉源亦是一名馬拉松愛好者,享受以腳步親近一個個陌生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