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還是老的辣。奇連伊士活年屆 86 居然還可以繼續執導筒,拍電影,還是一部規模龐大,操作繁複的災難人物傳記(雖然片長 96 分鐘,已經是他最短的一部片)。電影中寫實硬朗、穩打穩紮的功架,湯漢斯折騰在災後創傷、專業操守的責問、身份尊嚴的危機——從第一秒開始,奇連伊士活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男人味,已像古龍水般飄滲在整部電影中。
電影改編 09 年全美航空 1549 號迫降在紐約哈德遜河的真實事件,這事當年轟動的原因除了是 911 後又一發生在紐約的航空意外,也因為意外當天,Twitter 傳出消息比新聞還要早(畢竟是全紐約一打開窗就能看見的畫面),是為群眾智慧超越了傳統媒體的又一案例。
電影公司買下了事件中薩利機長的自傳 Highest Duty 改編。據說奇連伊士活聽到這故事時是想拒絕的,他認為這麼一個廣泛認知的真實事件,缺乏了新的角度,再拍下去也只會變成另一部盲目歌頌美國英雄的爛戲。當然,他是被先入為主的概念影響了,直至他讀到了 Highest Duty,發現原來在媒體的聚光燈外,事件還牽涉到航空局聆訊和調查,薩利機長在事後曾被「強迫」跟著政府的「既訂程序」辦事,承認自己魯莽在河面降落是個成功的過失。
拍航空災難片卻不把焦點放在災難,而在事後的復原和法律審判上,這角度並不新。四年前就上映過一部「機密真相」(Flight),同樣是美國片,同樣講一個機長如何神乎奇技地拯救了整部飛機後,被航空局重新調查,機長因為個人的酗酒和吸毒問題最終身敗名裂,從媒體英雄淪為了監犯。順帶一提,那電影也是非常好看。
「薩利機長」走的角度比「機密真相」寫實,態度也正面。全片沒有一個真正反派,即使是吹毛求疵在找碴的航空局,根據電影中的一句對白說,也是 just doing their job。你救了全機 155 個乘客,你是個英雄,這是不容置疑的,問題是在整件事上,是否有其他更好的解決方法呢?Don’t take it personal,我們也只是官僚制度下領著薪俸去扮工作的一群空廢階級,總得拿出一份報告去告誡世人,找一個可以把整件事情都歸咎於他的人。耐人尋味的是,當空中巴士公司即場模擬駕駛一次,發現飛機當時是有足夠時間可以折返回機場去,問題來了:為甚麼人家可以,你不可以?
這種「為何別人家孩子考到,你卻考不到」的邏輯原來不只在華人社會出現,把尺放在每個人身上,即使是英雄也頓然變成狗熊。電影想帶出的疑問是,這種 critical thinking 合理嗎?你那幾個訓練機師坐在模擬機艙裡扮意外,他們能夠體會真實的恐懼和無助嗎?如果他們開的不是模擬機,而是真正飛機,在突如其來,全無心理準備下,他們保證能夠如此冒險的把飛機開回機場去嗎?
薩利機長運用了過往 40 年的臨場經驗,把飛機迫降河面,奇蹟拯救了所有人,這難道還不夠?薩利機長救人心切,堅持每一個乘客都逃生了才最後一個離開,難道還不真誠?全體機艙服務員的應變、河面巡邏隊員的拯救、每一個乘客的守望相助——英雄不只是薩利機長,而是事件中每一個的平常人,每個人都充當自己一角,才會造就到當日的一次奇蹟——如此簡明的道理,星爺十多年前早有預視:「根本就冇食神,或者人人都可以是食神。老豆老母、阿哥細佬、條仔條女,只要用心,人人都可以係食神。」
- 「薩利機長:迫降奇蹟」官方預告片 影片來源:@WBPicturesHK/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