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轉移:網絡成為腦延伸

A+A-

iStock_43931264_MEDIUM

警棍是手臂的延伸,網絡也可是腦部的延伸?原來我們的記憶,已走出腦部,存於體外?

現代生活無法脫離網絡。無論讀書找資料,工作查數據,還是閒時想增進學識,網絡都有無窮無盡的資源,等待你發掘。然而,正因為網絡資源如此便利,隨手可得,網絡漸漸反過來影響我們的思想各方面:回憶、解難及學習,均開始變化。最新研究發現,現代人出現所謂「認知卸載」(cognitive offloading)現象,傾向依靠網絡科技輔助記憶,而且此趨勢不斷發展。

傳統上,「回憶」該存於腦袋中,然而,在這數碼時代,人類得到眾多新科技幫助,回憶開始脫離腦袋,慢慢「轉移」到網絡上。 Benjamin Storm、Sean Stone 及 Aaron Benjamin 幾位學者早前進行實驗,測試我們依賴電腦、智能手機回答問題的頻常程度,實驗分成兩階段。參與者在首階段會被分成兩組,回答多條難題,一組單靠自己記憶作答,另一組可用 Google 搜索答案;在第二階段,所有參與者再要答問題——這批問題相較之前簡單,任君選用解題方法,或靠記憶,或靠網絡,悉隨尊便。

實驗結果有多方面的發現。

首先,首階段答難題時用過網絡查資料的參與者,在第二階段,顯然會繼續借 Google 之力,解答簡單問題;相反,首階段靠個人記憶的參與者,在第二階段,即使有上網查資料的自由,也相較不會以 Google 找答案。

而且,首階段 Google 過答案的參與者,在第二階段會不假思索,更快借用網絡力量找答案。如情況許可,這群人不僅繼續用網絡解決問題,更會直接以網絡幫忙。值得注意,有 3 成依靠過網絡解答問題的參與者,單靠記憶,一條容易問題也解答不到。

Benjamin Storm 解釋實驗結果:「我們的記憶正在轉變。」我們愈來愈依賴網絡作為腦部的延伸,網絡已成為了「交互記憶夥伴」(transactive memory partner)。人視網絡為分享儲存記憶的夥伴,把部分資訊交由後者保存,在需要時才會「詢問」它,獲取資訊。這一革新了人類記憶方式:以往,我們或會靠自己的記憶能力,強記資訊;現在,我們都不願多花氣力死記硬背,轉而記著那些讓我們找到資訊的地方。如果該資訊可透過網絡找到,人就不必記住,細微末節、瑣碎數字不再是記憶的重心。

記憶轉移到網絡上的趨勢,會怎樣改造人類生活?

報告提及,隨著科技產品愈趨普及,除了知識範圍,人類甚或會卸載自己的個人及社交生活到網絡上,交由網絡記憶。正面看,網絡有其好處,方便快捷易取,忘記了甚麼,Google 一下就有,瞬間就有。但這也意味,網絡正奪去人類記憶能力,取代腦部的記憶工作。假如某日,我們失去智能電話,失去網絡,腦海還會剩下甚麼?別講太遠,除了自己的,你又記得幾多個親友電話「冧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