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五百年前的創業家哥倫布

A+A-
圖片來源:wikipedia

不是每個商人都是創業家,例如有些商人是繼承家業,小如繼承一個牛雜檔,大如繼承一個犯罪集團,宗教或者天地會。有些商人,是從一個大企業的員工當中分支出來的。這些商人的特色,就是他們在當商人之前,事業已經存在。他們不需要創業,只需要繼承一個已有的事業,然後好好營運它就行了。

有些商人,則是在家族集團當中分裂出來,他們是負責接贓的,即家族部分成員透過各種形式,取得官職和分配預算的權力,並得到政府預算發案,就給另一部分的家族成員以「承辦商」的身份去接贓,間接吮食稅金。這一種也不是在創業,因為他們真正有事業的是那個當官的人,那位所謂商人只是利益結構的兌現者。

他們之所以不是創業家,在於他們只是取得早已設下了的「已知」利益。其商業模式都是模仿,抄襲已經成功的方法,只是照著做,而成敗也只是看是否模仿得好而已。

今天說的科網創業家則是全然不同。科網創業家,其實是在探索未知的境地,創造前人未有的軟體,應用程式,或者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因為空前,所以難有參考對象,而僅有的參考對象,往往也只是有部分類似,和自己的情況也有頗大差異。

創業這行為,更像是探險家在探險。你要先預備了該有的資源和工具,然後去一個前人未知的地方,進行探索。雖然你估計過有甚麼險阻,但都只是估計,既然是未知的地方,一定有未知的危險。你只能靠手頭上已有的人才和工具,去解決這些很可能沒前人超越過的困難。而裡面有很多你猜不到的致命風險,或使你全部投資都盡付流水,風險非常大。

你會發現,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就是一個典型的科技創業故事。

哥倫布先有了一個觀念,就是「有辦法不越過非洲而到達印度」,根據的是一個樂觀的地球直徑計算,這跟很多科網創業當初的商業計劃,非常相似。大膽評估,方向有吸引力,空前絕後,但是很可能有一些被忽略的錯誤。這卻不是問題,哥倫布也是一樣。

他自己沒有資本,沒有船員甚至沒有船,其實就像是每一個雙手空空的創業家一樣。他只有一個概念,但是他一早寫下了商業計劃:「投資額是三艘船」。但他說服不了大部分人投資。他先向葡萄牙募資,對方用了一段很長的時間考慮,但評估過後,覺得這個計算不精確而失敗。像不像你面對那些基金投資者的過程?

最終他去找西班牙女王做展示(可惜他沒有 powerpoint),西班牙的幹部認為這個計劃不切實際,但他不斷的遊說,解說,甚至乞求,哀求投資者,經歷了很多年。他終於成功說服西班牙女王支持,給他船和船員,就是公司、裝備與員工。而他要求的是殖民地收益的一成,你代入現在一看,就是這個新創團隊要求的股權。各位創業家,對於哥倫布募資的過程,是否感同身受?

最終他出航,找到的不是印度,是新大陸。這也是新創公司的常態,最後做出的成果,和一開始商業計劃說的成果,完全是兩回事,例如 Twitter 本來就是播放平台 Odeo 的副產品,你本來想賣雲吞最後變成了賣殺蟲劑,這種情況在新創是非常常見的。在新創的世界裡,「勿忘初衷」遠不及「歪打正著」。可是只要到頭來還是對投資者及參與者有益,大家也會接受結果,找不到印度,但找到新大陸,哥倫布還是成功的探險家。

之後呢?之後哥倫布就成為了總督,你有興趣可以自己找歷史來看。哥倫布脫離了新創的階段,成為老闆,不過就不算甚麼好老闆了。這也是創業家故事的一部分,當你成功了,變得富有、有影響力後,長久經歷的困難與苦楚,也會從此改變你的人性,使人變得嚴刻冷酷,這也常是創業家的人生。常聽到那些科網巨頭,脾氣暴躁,或者待人不好,其實,這是否也是哥倫布的寫照?

哥倫布的故事,就是一個創業家的故事。雖然你是一個商人,但是別抱著商人的心態去新創,商人逐的是利,探險者逐的是好奇心、未知與把握機會。而落地的探險家,也會變成商人,這點我們得是需要很清醒。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鄭立,Cheng Lap,香港人。從不被寄望的職校生到取得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史學碩士,曾任教職,後轉行創辦公司並開發電腦遊戲「民國無雙」。長於議題思辨、邏輯推演,評析經濟與政治局勢。現於香港「明報」,台灣 udn 「鳴人堂」專欄,以及 PTT 論壇發表文章。著有「有沒有 XXX 的八卦」及「希特拉救港攻略」。Facebook Page:Cheng Lap。

https://www.facebook.com/leglory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