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尼斯回憶——望得見馬諦斯的窗口

A+A-

十幾年前我第一次去歐洲窮遊,心情像登陸了另一個星球:所有在書本和電影裡已經描繪爛熟的場面,突然都變成有氣息有觸感的真實。那次我也去了一趟尼斯,在海灘邊的一幢老酒店借宿一晚。酒店收費很便宜,堪比青年旅舍,樓下有洗衣店,房間裡鋪著陳舊的紅地毯(可能已經發霉),落地窗掛著白色紗簾,像是祖父母家裡用的貨色。

當時我只知隨眾去海灘邊拍照留影,然後登上城堡山,做一個標準遊客,後來才知道大畫家馬諦斯在這裡長住了三十多年。

年少時看不懂馬諦斯的畫,沒有透視和層次的布局,加上粗疏的線條,令人看了一頭霧水,甚至覺得他有點欺世盜名——因為小時候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的時候,看到的是這幅「羅馬尼亞上衣」,草草隨意如此,真不知道「大師」之名從何說起。

所有小時候缺乏藝術陶冶的人,都不免有這種疑問:因為我這種人從小看慣了合理的、合比例的、合乎條條框框的東西,不知道還有其他角度,譬如說,感覺。馬諦斯的作品是純感性的,如果你感覺細膩,心情輕鬆,坐在陽台上沐浴微風,看著眼底的尼斯海灘,你就會愛上他的畫。

painting

馬諦斯的尼斯海灘跟今天相比,顯得疏落而空曠,顯然也比較安靜。有時可以感覺到天氣不是那麼好,海水比較陰鬱,甚至吹著寒風。有時好像窗外的熱鬧,反而令閨中的女人更為煩悶,倦極懶動。但是畫家本人沒有這樣慵懶,他經常在尼斯港灣裡划艇,還在划艇比賽裡得過一面獎牌。

即使沒有時光穿梭機,只看馬諦斯的畫,從畫中的柔和線條與朦朧的構圖當中,也能想像將近一百年前此地的平和寧靜,與世無爭,與畫家本人想從「野獸派」回歸秩序的願望一樣。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馬諦斯到尼斯可能是為了逃避戰爭的喧囂暴戾,但不可避免地,評論認為他在尼斯的一些作品(尤其是女體),顯得空洞膚淺,徒具裝飾效果。

身處亂世,平安的狀態難免令人感覺空洞,變得捉摸不定,失去了依據——因為心間的那片安靜的樂土,遭到了動搖,在外邊不斷傳來的廝殺與吶喊聲中,開始像沙堡一樣坍塌。

7 月 14 日的尼斯血案好像很遙遠,事實上也消息湮遠,只是短短幾天,就從主要新聞版面中消失了。長存的是馬諦斯筆下的尼斯,好的時光需要更好的記憶,道理可能就在於此,因為他們在歷史上,只是偶一為之的存在。我後悔的是,當年沒有從酒店窗口拍照——我不知道那其實也是馬諦斯望見的風景。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