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報道,大陸企業來港大手收購上市公司,2015 年控股權易手量達 45 宗,創下近年新高,然而其中不少涉嫌借殼上市,通過香港公司集資,逼使港交所針對殼股市場改革,監管反收購及遏止炒風。
證監會報告發現,2013 至 2015 年間,香港有 56 間上市企業市值於半年間飆升 10 倍以上,但其中 39 間正值虧損;又有新股待封鎖期一過,即時轉售控股權予大陸公司,變更業務性質,懷疑涉及串謀借殼上市,炒殼成風致市場不穩。
例如聯合水泥控股有限公司於 2012 年首募上市,根據一份招股說明書,集得資金 1 億 4,500 萬港元將用作營運資本及償還債務。22 個月後,聯合水泥大股東與中國健康管理投資有限公司磋商,轉售過半股權,套現成交價高達 5 億 3,300 萬元,不久董事會大舉換人。
中國健康曾表示有意繼續發展水泥業務,但就在今年 1 月封鎖期一過,聯合水泥宣佈以 3 億 4,600 萬元收購大陸股東所持有的中國醫療公司,申請營運醫療、保健及老人護理服務,近月更易名「同方康泰產業」。相比去年 6 月股價巔峰比首募時超出 10 倍,最近回落六成有多。
儘管借殼味濃,以上過程符合法律程序,聯合水泥亦無收到任何警告。另一例子有夜場「Magnum Club」,母公司「Magnum 娛樂集團」上市 1 年 4 個月後,大股東將 69 % 股份轉讓予一間英屬處女島公司,持有人是大陸家電民企奧克斯董事長鄭堅江,Magnum 改名為「奧克斯國際控股」,「從良」涉足醫療護理市場。由上市至換跑道期間,Magnum 股價大起大落,一度急升 3 倍。
港交所素有規例封鎖後門,例如新股上市需具備 5,000 萬純利(3 年內)及起碼 2 億元市值;上市或控股權易手後兩年屬「回顧期」,期間業務性質不可大幅變更,同時限制新股東注資。不過,一如聯合水泥案顯示,只要等封鎖期過去,即可名正言順套現換血,現今措施完全無阻借殼上市。
港交所監管事務總監兼上市主管戴林瀚(David Graham)表明,借殼上市難以監管,皆因無法證明企業轉換跑道的動機。據智易東方證券行政總裁藺常念估計,一間做殼公司價值高達 6 億港元,香港 1,900 間上市公司之中,最少 100 間都是「啤殼」,中介人大賺「暴利」。
雖然港交所擬訂一系列打擊借殼活動措施,包括檢討上市要求及轉板規定、擴權處理反收購、設立「除牌死線」逼使長期停牌企業致力復牌等等,但戴林瀚表示,借殼上市是自由市場的現象,只能監管不能消滅。而現時有近 900 間大陸企業排期上市,來港換殼恐怕不只是偶一出現的市場現象,而是長期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