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人總是做錯決定?

A+A-
英國人最錯的決定? 圖片來源:路透社

著名物理學家霍金表示,人類有兩大威脅:污染和愚昧。後者尤其普遍。愚昧使人類屢次做錯決定,導致世界不斷陷入危機,萬劫不復。先有兩次世界大戰,現在則是罔顧環境,無視日益嚴重的全球暖化;選擇相信浮而不實的政客,以及投下脫歐一票,危害英國經濟(至少他們覺得自己愚蠢)。又或者,選了隻狼做特首。人們每每是在做錯決定後才驚覺自己的愚昧,然而又不汲取教訓,一早聽從專家建議——為甚麼人總是會做錯決定呢?

有人認為,公眾本就愚不可及。可是,這說法不太準確,現時社會大眾的整體教育程度是有史以來最高,而且網絡的出現促使資訊流通,只要上網就能參考百家之言,人們應有能力作明智選擇。另外又有人指,是公眾不再信任專家才造成那麼多悲劇。不過,這又不符現實,超過 7 成公眾表示仍然相信學者和權威意見,比公司行政總裁(43%)和政府官員(38%)更高。

那麼,「人究竟為何總是犯錯?」在 The Stupidity Paradox 中,經濟學者 Andre Spicer 及 Mats Alvesson 也問了同樣問題,然後給了兩大答案。

在英國公投前,早有大量經濟學家、專家指出脫歐會帶來經濟危機,然而人們還是一意孤行,不少人在脫歐後表示後悔、做錯決定。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在英國公投前,早有大量經濟學家、專家指出脫歐會帶來經濟危機,然而人們還是一意孤行,不少人在脫歐後表示後悔、做錯決定。 圖片來源:路透社

太快下決定

第一個解釋是「既有認知偏見」(inbuilt cognitive biases),阻礙在權衡利害後才下決定。

處理複雜問題時,我們時常會「隨心而行」或依靠運氣去下決定,下了決定後,才倒過來在腦中證明自己做對了決定。在證明自己是對的過程中,我們會在心中篩選論據,只尋找支持自己的資料,忽略疑點。也即是,我們只看對自己有利的資訊。

人們只傾向相信自己相信的事,這偏見現象可用心理學的「認知失調論」(cognitive dissonance)解釋。所謂「認知失調論」,是指當事實不符自己的信念,新認知與舊認知發生衝突時,人們會想盡辦法消除認知不一致所帶來的緊張不安。概括而言,在認知失調的人面前有兩條路:1. 否定新認知;2. 徹底確認新認知。而人們多會選擇前者,因為這心理上比較好受。

大部分專家的勸喻和權威的警告都會干擾人們既有信念的事實,令我們緊張不安。我們如要正視這些現實,就必須再次思考;然而思考是件傷神的事,否定先前舊信念又讓自己難堪,所以我們都不願意正視問題、考慮跟從專家的說話行事,最終就恨錯難返。

「鬥多」的數字遊戲

另外,Andre Spicer 又指,專家意見在現今社會已淪為「鬥多」的數字遊戲(number games),對社會輿論甚少影響。研究顯示,人們只會在處理技術性的操作問題時,聽從經濟學家的意見。如果碰到如脫歐公投等具象徵意義的議題,公眾則多數會無視證據,一意孤行。而且,如公眾見到經濟學家的意見與他們的信念相反,反而會更堅信自己的觀點,並找對自己有利的意見去懷疑權威。

當公眾慣了偏聽那些能鞏固自己立場的專家意見時,則會招來惡果:他們只找持同樣信念的專家支持自己,形成各家專家意見對立的情況,「專家意見」淪為重量不重質不看內容的數字遊戲。這現象在民意兩極分明的社會特別明顯,就如現時的美國,國會撕裂程度好比南北戰爭狀態——人們變得更執拗,堅持己見,只聽「自己人」的意見——縱使自己人沒有甚麼道理。

現時的美國,社會分歧達 25 年來最高,國會撕裂程度好比南北戰爭狀態
現時的美國,社會分歧達 25 年來最高,國會撕裂程度好比南北戰爭狀態

研究顯示,偏聽偏見現象不限於普羅大眾,專家也有同樣問題,例如經濟學家也絕少引用經濟專家的意見

簡單總結,人類是種有「圍爐取暖」天性的動物,只願聽見與自己信念相差不遠的意見。在 facebook 時代,情況更加嚴重,人們被鎖在網絡上形成的各個小圈子,互相點讚,以為那就是世界,殊不知那只是你的世界,而不是他和她的世界。久而久之,人們就會做錯決定。

一切,都是源於執念。